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肥胖 > 如何把握减肥的度 避免运动损伤

如何把握减肥的度 避免运动损伤

时间: 2013-04-10 16:4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如何把握减肥的度?避免运动损伤?

  主持人:如何把握减肥的度?过度减肥会不会对骨骼、关节造成损伤,会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王友松:其实适量运动倒增加骨密度,你刚才讲到一个度,确实是这样的,很多女孩已经挺瘦了,还要再减得很瘦,已经低于标准体重了,特别是女性朋友,不能说减少脂肪而不要脂肪,身体的脂肪太少的话很容易造成内分泌失调,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症状。我们在减肥过程中只要减到一定量就可以了,运动也是一样的,不能说因为减肥一天练五六个小时,那不出一个星期就得去医院,不是膝盖出问题就是脚踝出问题。包括饮食也是一样,很多女孩一说减肥就不吃东西,我们更应提倡“节约饮食”,即把原来过量的饮食变成正常的饮食摄入。现在人们每天的活动量不是很大,特别是上班族,吃一顿快餐的热量就够了将近两餐的热量,每天多摄入500,日子越来越多,慢慢体重就不断增加,实际上这个度就过度往胖了去。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运动就可以了,强度在中等强度。在运动当中测心率,很简单的方式颈动脉10秒钟底线不要低于22次,高线不要超过26次,这个强度比较合适,每周四次,最多不要超过五次的训练,持续下去。

  饮食方面三餐都要摄入,均衡的营养摄入就可以,只要每天有运动的话,最起码保证遏制住体重增长的趋势,如果要是想往下减的话,我原来吃两碗米饭,刚开始吃一碗半,其实一碗适合你,不要一说减肥原来吃两碗,现在一下子变成半碗,建议先两碗变成一碗半,一碗半变成一碗,这样去减少。原来吃一个大鸡腿,现在吃半个。肉类、鱼类、禽类都可以,我们建议选择海产品,比如鱼、虾、禽,再之后选择牛肉、牛奶这种蛋白质摄入。我们在运动和饮食上度把握住之后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重变化、身体的变化。

  主持人:体重比较大的人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膝关节,如果做一些负重特别大的运动对关节会造成一些损伤,胖友体重非常大,腹部、臀部非常大,脂肪重量主要在上半身,是不是在做一些运动的时候要有一些选择性,尤其刚开始的时候。

  王友松:如果体重超大的话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部位,一个是踝关节,一个是膝关节,第三个是腰部,这三个地方是肥胖人群在运动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损伤的。女性和男性还不一样,脚踝还好一些,主要是腰部,所有上肢的重量全部都集中在膝盖,做运动只要一动膝关节就会动,如果方式不对,很多女孩容易膝关节内侧韧带出现损伤,很多膝关节过于内扣造成的,压力集中在膝关节内侧压力,如果膝关节内扣的话,不光胖人,很多瘦的女孩都是这样的,有点X形腿的状态,我们建议在训练的时候增加臀部的训练还有腿部的训练,把膝关节打开。走路的时候,跑步的时候,包括深蹲,膝关节始终朝着脚尖的方位运动,很多膝关节跟脚尖不在一个线上容易造成膝关节内侧受伤,男性容易在膝关节前侧受伤。很多人选择爬楼梯,比较经济实惠,因为姿势不正确,重力点不对,很多人身体过于前倾,造成重力全都集中在膝盖上,时间长了膝关节前侧出现问题。爬楼梯不是不好,爬楼梯是特别好的项目,首先要通风好,另外如果体重超过100公斤,刚开始不建议做这项运动,体重过大的话刚开始可以选择健步走,建议步速在10秒16步走 10分钟左右,10秒钟19步走30分钟左右,如果体力比较好可以再走时间长一点,但是千万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先开始快步走。走的过程当中随着体重减轻可以选择爬楼梯或者爬山,爬山也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有高血压的状况,爬山一定要注意。膝盖千万不要超过脚尖,超过脚尖的话,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膝关节,不断磨损容易出现膝关节损伤的情况。我们爬山时重心点一定要垂直于地面,脚踏上去之后用腿的力量起,膝关节不超过脚尖,下山也是一样,八字下山,很多朋友哈着腰身体往前倾去爬,越这么爬呼吸就会不畅,重心不对,膝关节受伤。有人也是哈着腰跑步,一定要挺胸抬头去跑,包括走路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不管做力量训练也好,做跑步也好,走路也好,登山也好,膝盖不超过脚尖,这是不变的定律。很多朋友选择跑步,有的队员跑时间长了以前跑过,两个髋关节轴疼,一看他跑步,上肢摆动过大,很多人跑步喜欢左右摇晃,一摆两个髋关节轴摩擦,时间长了出现问题。摆臂一定要前后摆臂,可以参考尤其是马拉松选手跑步拿优秀的,按照他的跑步姿势,包括脚的着力点,一定是后脚跟着地迅速过度到前脚掌,包括正常去跑的话,我们建议跑步的朋友经常做一些勾脚尖的动作,每次跑完步坐着或者站着勾脚尖,每组15次,做两到三组就可以了,这样有效缓解脚踝包括足北包括胫骨前肌出现的问题。

相关标签
肥胖的原因
肥胖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