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如果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人,他不去治疗的话,还会恶化成什么疾病?
王天芳:说 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出一个“过劳死”的概念,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把慢性疲劳综合征和“过劳死”等同起来。它不是过劳死,过劳死是因为过度的疲劳,也就是高 负荷的工作造成器官的衰竭导致死亡,这是日本最早提出的这个概念。实际上,第一,慢性疲劳综合征强调的是慢性的、长时间发作的,从诊断标准上来说是要求是 半年以上。第二,它是虚弱性的疲劳感,据我们自己课题研究当中随访的病人来看,一种人是多年就这样,总是感觉累;另外一种人是随着多年的调养比较好,可能 会缓解;还有人在后期可能就查出别的病来了,比如糖尿病、肿瘤,这是针对早期而言,比如疲劳感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查出来,两年后查出糖尿病甚至肿瘤,但是 还没有看到因为慢性疲劳造成死亡的。这种疲劳感可以影响他日常的生活质量。
主持人:因为他就不可以加剧的工作了。
主持人:因为这些人经常感觉累,所以就经常保护性的说经常在床上躺着,但是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来看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太合适的,如果说认为疲劳了,应该不动,应该成天躺着,这样对病的恢复反而不好。
主持人:针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
王天芳:对,因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有多种说法什么病毒了等等,你也知道西医没有合适的治疗。
4、中西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方法
主持人:西医用什么来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呢?
王天芳:慢 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人免疫功能可能有一些失调,他可能就去调节这些功能,如果慢性疲劳综合症病人情绪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比如说很抑郁啊很焦虑啊他可能会有一 些抗焦虑抗抑郁,如果浑身肌肉酸疼,就吃止疼药,所以,中医范围大的传统的方法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也是比较多的。其实目前真正的按照医学来看对慢性疲 劳综合症非常有的方法是什么呢?有两个所以我起码得到了证实了我因为中医是没有效的是没有人去做这个工作,这样给大家一个启示,一个是轻度的、逐级的运 动,你要做逐渐增加的、不要太劳累的运动,这样有助于你疲劳的缓解。
主持人:就是把你不兴奋的神经让它兴奋起来,逐步的调动起来。
王天芳:对。还有一个是认知行为治疗或者加CBT。
主持人:心理上的治疗。
王天芳:对。 目前根据循证医学就是系统分析得出来这是两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的一种方法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么我刚刚说过中医不是没有效,中药的针灸等其他方法还是不 错的,但是因为我们中医可能有些实验的方法做的是一种分析,稍微难一些,在国内其实可能找中医来治的情况可能更多一点。
主持人:因为你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所有坐在电脑前的朋友都在想,“那很简单呀,肯定虚呀,就需要补,第一反映是吃点人参是不是好一些?”如果所有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如果找中医治,是不是都需要用补法?这是老百姓常规的一个感受。
王天芳:据 我的了解和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不是所有的疲劳都是属于中医的气虚。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定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状态辩出一个症来,传统的人们认为只要感觉到 劳,就认为是虚了,其实不一定,中医认为气虚是一个原因之一,像气郁,情绪不好光驱郁结它也会引起疲劳感非常强的,还有一些比如说伴随着一些淋巴结肿痛、 肌肉酸痛都是湿热,也许还有一些人是属于中医的脾肾的虚也可能是肝肾不足的所以应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属于气虚的。因为我遇到一些病 人自己这样认为,平时也用一些人参等补气的药,吃完了之后反而出现了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一概都认为是气虚,一定要结合全身的状况来判定。
主持人:所以不能一概都用人参来解决。
王天芳:对。
主持人:我再插一句话,大家一提到补气就用人参,真正在医学上,很多专家说人参是很慎用的,因为在补益药里面有时候还没有黄芪这个药安全。这个话题你能不能再给我们讲一下?
王天芳:从 中医来说,人参是大补元气的药,补的力量大一些,我们对用量上来说,一般的情况也不提倡用那么多量。过去人参比较珍贵,当然现在人工培植也不太一样了,用 人参的量有三克、五克、十克的,除了特别虚弱的用人参汤去抢救,用一根人参煎汤服用。作为补益来说,人参可以用一些但是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来看,要根据这个 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他的用量是多少,如果人参不适合的话可以用一些太子参这样力量弱一些的,你刚才提到的黄芪也是很好的药,平常药膳当中也可以用到,比如 黄芪炖鸡,温和一些,不容易上火,在日常生活中结合饮食药膳的角度更好一些,因为人参用的量太多的话,会有副作用。
主持人:以前好象也有类似人参副作用的报道,特别是日本,其实可能也不是人参的错误,是他们用的不对。
王天芳:对,因为很多人用了中药出现不良反应,把它归结为是中药的种种不好。其实我们中医讲辨证论治,就是说,你有这种不足用它当然合适,如果你根本不是气虚,甚至火很大,你用人参当然不合适了。所以,对中医的应用还是应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
主持人:如果是气虚的可以用黄芪,但是不是说疲劳就马上定为气虚的,这需要大家注意。
王天芳:对。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2012 Qiuyi 求医网 北京时代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
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