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发病率非常高,从国内外统计数据来看,多动症发病率达到了5%--10%,按这个比例计算,我们国家多动症儿童估计在 1500--2000万左右,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可能并不了解和认识这个疾病,即使医生诊断了多动症,对其治疗也不太重视,正是由于公众对疾病的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对多动症的治疗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使得多动症的治疗变得很困难。本期专家访谈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我们的特邀嘉宾是北京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陆小彦主任医师和张纪水医师。
主持人:多动症对儿童都有哪些伤害?
陆小彦: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目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其发病率高,危害大,儿童多动症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动症常在学龄期儿童发病,不治疗危害极大。以往大家(包括医生和家长)对多动症治疗认识不足,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关注多动症了。
2007年我国出版和发行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体现了我们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儿童多动症防治的高度重视。
张纪水:近几年我们国家对多动症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更多的人越来越重视到多动症的危害。但是在国内范围内来说,对多动症的认识水平是不平衡的,相对发达的地区可能关注多动症的人群会相对多一些。
陆小彦:多动症常发病于学龄期儿童,孩子自己并不知道得的是病。而这些孩子的老师、家长等监护人对多动症的知晓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大概有6成多的人不知道多动症是一个病。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多动症只是孩子的坏毛病、坏习惯;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清楚什么是多动症。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多动症是个病。
张纪水: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认为多动症是个疾病,认为孩子仅仅只是调皮、好动、不听话、故意捣乱等。这是错误的看法,多动症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是调皮。
之所以说多动症是一个疾病,首先因为多动症有一定的诊断标准。多动症有三大核心症状: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另外孩子可能比较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多动症孩子的这些症状比正常孩子的多动严重。正常的孩子可能也有多动、调皮,但是他是分场合的,比如上课时,正常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做作业不拖拉,制定的任务能按时完成,但是多动症的孩子不能。此外多动症的孩子还有一些社会功能(学习、社交功能等)的受损,也是认定多动症是一个疾病的比较重要指标。
主持人:治疗多动症会产生其他的误区吗?
陆小彦:在我们临床也发现,小男孩就诊率比较高,因为多动症的男孩有更多的行为问题,家长和老师就更容易发现,更容易去就诊。但是小女孩就诊往往比男孩晚两、三年。安静的小女孩也可能得多动症,但是这类孩子的多动症的表现往往是以注意缺陷为主,往往没有多动、冲动等行为。这是一种安静的、“不多动”的多动症,但这也是多动症的一种类型。对“不多动”的多动症往往会延误治疗。
主持人:多动症治疗后对孩子有多大的提升?
张纪水:医生在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很重要,多动症的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矫治、脑功能训练等都是要由医生来给出治疗方案,但是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学校、医院、家庭各方面的配合。因为多动症的孩子可能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自尊心等方面会有些问题;学校老师要去引导孩子,老师需要给家长和医生反馈孩子药物治疗后的表现等等;家长在家要观察和记录孩子的病情变化和老师和医生沟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孩子;总之在多动症的治疗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医生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陆小彦: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治疗,不仅仅是医生和医院的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参与和干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多动症症状,提高疗效。
作为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多动症,了解孩子目前的现状。同时积极配合治疗,辅助孩子的行为矫治,减少打骂,保持耐心,帮助和鼓励孩子,督促孩子的作业。家长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角色。
学校老师也要积极配合多动症的治疗,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多动症是一个疾病,不能歧视孩子。在学校中老师应该关心多动症的孩子,适当减少这些孩子的作业量。
主持人:多动症的治疗单纯行为矫治就行了吗?
陆小彦:有些明确诊断是多动症,孩子年龄小不足6岁,可以先给予行为治疗,相对比较安全,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孩子已经上学了,如果单纯只是行为治疗,对孩子注意缺陷等症状的改善就比较有限。当然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张纪水:多动症的诊断一般要到学龄期。但是很多孩子3—5岁的时候症状就已经很明显了,有部分孩子慢慢地会自愈;但是更多的孩子不能自愈就诊断为多动症了。6岁之前的孩子治疗主要是行为方面的干预,如果用药物治疗的话可用一些非中枢神经兴奋剂,像托莫西汀。
但是六岁以上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了,可以选择一些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疗效会更好。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