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心理科 > 多动症 > 孙颖芝主任谈:小儿多动症康复与护理

孙颖芝主任谈:小儿多动症康复与护理

时间: 2013-04-12 13:2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

  孙颖芝,女,儿童行为科室主任,北京市卫生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儿童发育行为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生物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治疗小儿自闭症、智力低下等发育及行为问题,方法创新、疗效确切。在儿童自闭症的诊疗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应邀参加国内外儿童学术优秀性会议20余次,是国内儿科发育行为领域不可多得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孙颖芝教授除了潜心于自闭症、智力低下、儿童癫痫等疾病的科研外,还带领我国儿童发育行为专家组研发出一整套不影响孩子智力的治疗新方法,倡导绿色治疗理念,在治疗前后都要给孩子们测智商,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孩子成长发育有损害的药物,把治疗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受到广泛好评。刘教授行医30余年来,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儿童患者无数,为我国儿童的发育行为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国内白求恩奖章的获得者,并多次获得“医疗卫生系统突出贡献奖”、 “三八红旗手”、“国家医学科研进步奖”等荣誉奖励。

  孙颖芝教授积累临床经验三十余年,同时担任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多篇著作入选美国《儿童与青少年医学档案》及《美国预防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医疗系统先进个人及特别贡献奖等多项殊荣、被北京市卫生局评为"北京市优秀医生"称号。

  “国内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宋庆龄医学奖”、“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奖”等一系列殊荣。

  先后应邀赴美国、德国、丹麦、香港等地区出席学术研讨交流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其倡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动,抽动症上的优势,更是被多个国家引入临床,为弘扬中医医学在治疗儿童多动、抽动症上的优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持人:多动症孩子有什么具体对策吗?

  孙颖芝:在老师、医生的帮助下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分心、多动、冲动的行为不是孩子仅仅靠意志就可以自我控制的,多数需要药物的帮助,不应歧视、打骂孩子,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家长应对多动症患儿关心、体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以免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

  父母的教育要保持一致

  家长需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也要做到避免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并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

  控制一下孩子的饮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含水杨酸盐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含铅、铝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制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症患儿的要求不应过于苛求,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要想完全矫正过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进行。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应逐步培养多动症患儿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通过行为训练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主持人:多动症患儿的父母需要做哪些事情?

  孙颖芝:孩子们不断的制造着麻烦,而家长开始习惯于把处理这些烦心的事情作为一天工作的重点。慢慢地,患儿家长会失去耐心和信心。

  这对于孩子的治疗很不利。其实,多动症儿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常常需要家长作为他们心灵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患儿家长需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并非和别人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不是笨孩子,也不是坏孩子。当把这种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时,会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被关爱,被支持。

  由于ADHD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在与疾病的漫长过程抗争中,进步的比较对象应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样家长才会看到付出后的成果。

  所有在童年时期受到多动症困扰的成年人在后来都证实,别人给与的信任,经常受到的鼓励,不断被淡化的困境,在生活环境中被人指出自己的优点,没有被当做异类看待......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

相关标签
多动症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