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肿瘤 > 食管癌 > 食管癌易感基因发现始末

食管癌易感基因发现始末

时间: 2013-03-14 17:1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2010年8月22日,《自然·遗传学》杂志(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王立东教授领衔完成的大规模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一种对全基因组范围内常见的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拷贝数等进行总体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首次证实在人类第10号和20 号染色体上的PLCE1和C20orf54基因是食管癌的易感基因,本报在9月2日的A2版对此进行了报道。随后,记者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王立东教授,请他就这项研究的设计、进行、结果和影响作了深入解读。

\

  记者:您是如何形成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来寻找食管癌易感基因这个想法的?

  王立东教授:全球每年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约有40万例,一半以上在国内。在我国,食管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但也有近40%的患者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家族史阳性),这就提示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有一定作用,但两者如何作用,或作用孰重孰轻,目前还不清楚。

  食管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极差,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10%。由于早期食管癌无明显的特异性临床症状,目前又缺乏对高危人群(无症状)预警和早期发现的特异指标和有效手段,临床上首次被确诊的食管癌患者95%以上均为中晚期。因此,阐明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建立适用于大规模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诊断的简便、经济的特异性分子指标和手段,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诊治水平是食管癌研究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和战略目标。识别食管癌高易感基因,确立高危人群“分子标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也是我们长期致力于甄别食管癌易感基因的研究策略和思路。

  基因诊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肿瘤特异性基因。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计划)的完成以及高通量生物芯片技术平台的成功研发,国际学术界广泛利用高通量全基因组生物芯片,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筛选复杂疾病易感基因(即GWAS),使针对复杂疾病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对食管癌而言,通过GWAS来筛查无症状高危人群,不仅有助于深入解析食管癌的发病机制,还为高危人群预警、早期诊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及新型高效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靶标,也为今后食管癌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标签
食管癌
易感
基因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