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肿瘤 > 结肠癌 > 赵平、袁凤兰教授谈生活中怎么防癌

赵平、袁凤兰教授谈生活中怎么防癌

时间: 2013-04-10 09:5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健康访谈间,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生活中怎样预防癌症”。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作客搜狐的嘉宾,他们是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赵平教授。赵院长您好。

  赵平:您好。

  主持人:另一位嘉宾是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防癌科主任袁凤兰教授,袁教授您好。

  袁凤兰:您好。

  为什么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主持人:欢迎两位专家的到来。赵院长在从事胰腺癌治疗和研究的同时,还是《缓癌之窗》科普杂志的创始人,也一直致力于癌症的科普宣传;而袁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讲师团的专家,也一直在为广大群众讲授癌症的预防知识。相信两位专家的到来,一定能为大家带来最新最实用的防癌知识。今天来到现场的还有《缓癌之窗》的热心读者,我们会在访谈之后留出时间给大家提问,网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评论中提出。下面,我们的访谈正式开始。

  当前,提到癌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可怕后果,癌症诊断书在人们眼中就像一张死亡通知书。首先请问赵院长,现在患癌症的病人为什么会比以前多了那么多?癌症治疗的发展有没有跟上发病的速度呢?

  赵平:癌症发病率的增加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现在平均每年癌症发病率在22%左右,这个数字在国际上也是如此。但实际上在国内来讲癌症发病率上升,第一个要归咎的原因是人口的老龄化,因为国内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1%,在老龄人群当中得癌的人比例比其他人群要大得多,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污染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这跟生活水平有些时候是呈相反的),由于环境的污染,食品的污染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都导致癌症发病增加。另外,有些癌症和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比如像吸烟、饮酒,吃过多的动物脂肪等。举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吸烟是导致肺癌发病的第一因素,也就是吸烟的人群比不吸烟的人群,得肺癌的要多一些。再比如,在国内来讲,30年以前当比较困难的时候,我们得结肠癌的病人并不多,主要的癌症都是集中在食管癌和胃癌,而现在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是跟食品有关的。日本人胃癌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但是移居到美国的日本人由于食品成分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是呈上升趋势,而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主持人:现在癌症治疗的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赵平:就人们的愿望来讲,人们非常希望能够尽快战胜癌症,美国在70年代提出缓癌的庞大计划,花费几千亿,最终宣告失败。目前来讲,攻克癌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主持人:请问袁教授,您做过那么多场讲座,您觉得现在人们对于癌症的预防有足够的重视吗?

  袁凤兰:癌症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但人们癌症预防的意识特别欠缺。而且人们现在有一个谈癌色变的意识没有改变,觉得只要得了癌了,就肯定治不好了,就像刚才主持人讲了,接到癌症通知书就是死亡通知书,特别害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在这里特别想用一个数字来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讲过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病人达到一千万,死于癌症的病人达到八百万,我们国家也是这样,早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癌症的平均死亡率才70万人,到现在我们国家癌症死亡率上升到180万,通过这个数字说明癌症变成多发病,常见病,但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还有就是预防癌症这个意识要靠自己,不是靠专家和大夫,自己的意识加强了,防癌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今天希望通过在搜狐健康的访谈增加大家预防癌症的健康意识和理念。

  改变生活习惯 可使癌症减少一半

  主持人:请问赵院长现在威胁男性、女性和儿童的癌症分别是什么?

  赵平:对成年男性来讲,头号癌症是肺癌,接着是胃癌、肝癌、食管癌、结肠癌,这五种癌症占到男性癌症发病的将近80%,对于女性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前五种癌症之外,还有乳腺癌、宫颈癌,这七种癌症占到女性癌症发病率的78%多,对儿童来讲,多发的主要是白血病,还有先天性的恶性肿瘤。

  主持人:从预防角度来说,哪些癌症是比较容易预防的?

  袁凤兰:在这个问题上,我要跟大家讲一下不良的生活习惯。赵院长讲过吸烟的问题,半个世纪的研究发现,吸烟不仅跟肺癌有关,还跟消化道肿瘤以及宫颈癌、乳腺癌都有关系,所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饮酒,大量的饮酒容易得口腔癌、食管癌,胃癌。吃东西太快太烫,同样有损害。改变生活习惯提倡大家少吃发霉食品,少吃熏制品,另外还有腌制品和剩菜剩饭。在这里提倡大家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使癌症减少四成到五成左右。

  

相关标签
结肠癌
肿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