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防癌别喝白酒 男性防癌别喝高度酒
主持人:预防对癌症的发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在我们详细地来说癌症的诱发因素以及预防之前。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就是现在随着人们对癌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增加,有关癌症的信息也是越来越多,比如今天做这场访谈就是传播此类信息,当受众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时,怎么辨别其真实性,赵院长有没有什么建议?
赵平:非常困难,连我辨别都很困难。因为只要癌症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个时候各条渠道都想发出声音,各条渠道都想给人们一些信息,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家,都有这样的愿望,甚至包括一些病人本身,包括家属本身,他们经常在指导别人,吃这个东西治癌,吃那个东西可以防癌。我刚才讲了,比起其他的传染病、外伤、炎症等等,癌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基因疾病,涉及到的知识是非常深奥的。因此读懂癌症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缺乏这样的专业队伍向大家介绍癌症的真正的科普知识。
主持人:对于掌握癌症信息的医生来说,他们在向大众宣传方面是否能有所作为?
赵平:也不太容易。医生主要的工作是做临床诊断和治疗,他们对这个病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个病的流行,对这个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也并非搞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那只能是靠媒体和科学家、医生共同努力,争取给大家提供科学实用的防癌信息,至少今天的访谈就是尽量能够做到给大众提供实用的防癌信息。下面来说一说哪些因素会诱发癌症。袁教授在您的工作经验中,生活中存在哪几类致癌因素?
袁凤兰:详细的不好说,有部分可以说一下,比如对于常见肿瘤,要当心一些发霉的食物。2007年10月31号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癌症基金会和国内癌症基金会联合发表了防癌10条,网上大家都能看到,这里重点提几个:一个是吸烟饮酒,喝酒要微量,喝一些低度的,酒精含量不要超过15%,建议**志每天喝酒较好不要超过20克,**志较好不要超过10克,提示**志较好不要喝白酒;提倡大家少吃一些保健品;妇女要保证哺乳时间不低于六个月;患了癌症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做一些治疗和保健。这方面在网上有公示,希望大家关注。
癌从口入有无道理?
主持人:现在许多网友比较关心的是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和防癌之间的联系。说到这里,赵院长一直是研究胰腺癌的,都说病从口入,那么像消化系统的癌症是不是跟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赵平: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总的来说,病从口入是对的。说到吃和癌症的关系,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是:癌症从总体发病率来讲,所有癌症在国内十万人中,每年新发病率是200人;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致癌因素,我们已经发现,已经认识,已经证实的很多,但是这些致癌因素是不是都会使人出现癌呢?这就经常给广大老百姓带来误导。比如说如果有一种危险因素,是不是在危险因素的条件下,这些人都得癌呢?不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能得癌。刚才袁教授也讲了,举个例子,如果有一种致癌物质,用这种致癌物质影响一批人的话,只有一小部分人得癌。但是我要给大家另外一个数字,如果跟没有这种致癌物质相比较的话,这个人群的发病率很可能高于没有致癌物质损伤的人群,可能超过他的两倍、三倍,甚至更高。为什么一定要讲这个道理呢?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谁说吸烟致癌?那张学良活了一百多岁,不是没有得癌吗?”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你真得很勇敢地拼命地吸烟,在你这个人群当中,比不吸烟的人至少要高二十几倍得癌的机率。
再比如说到胰腺癌,胰腺癌发病率在国内来讲不是很高的,前十名当中没有。但是在美国,前四名里就有胰腺癌,因为我们的食品结构不一样。在30年前,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只有半斤油,半斤肉,而现在,饮食情况的改变使国内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很快。国内的胰腺癌病人,如果说在三十年以前十万个人当中只有三个到四个的话,现在很可能有六个、七个甚至八个,上海已经达到十个,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说明生活条件越好,你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越多,胰腺癌发生的机率越高,从宏观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关系。但是在个体上来讲,就不好解释了。你可以说某某的爸爸天天吃肉也没得癌,但这样的话就根本抽掉了科学的因素。所以现在的信息会这么混乱,混乱的很难让大家清楚知道致癌因素和生癌的关系。
其实,是否患癌症,除了致癌因素之外,还有人们自身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就是人体内存在着抑癌基因和致癌基因,这是很复杂的,可能一个人因为一点不良因素就会生癌,有的人无论怎样都不生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我们都到农村去,舀一勺井水喝,城里人喝了就拉稀,农村人天天喝就不拉稀,同样是外界不良的东西,在每个人体内反映不一样。所以今天我来到这里感觉到很沉重,因为个体的差异太复杂了。
“癌症性格”是否存在?
主持人:刚才赵院长谈到了致癌因素还有人本身的因素。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癌症性格的说法,不知道专家认为癌症性格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赵平:我明白你的意思。所谓癌症性格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绪容易得癌。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群白鼠搁到两个笼子里,同时都给他们一些致癌因素的困扰,在这个时候有一组白鼠每天都会在噪音下生活,有一组白鼠在安安静静的情况下生活,结果在噪音下生活的鼠很容易就长了瘤子,而在和平环境下就不太容易长瘤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能够讲得非常清楚,但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和生癌不生癌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免疫力受到损害的时候,癌症就可能发生,发生的机率就可能很高。比如说现在的艾滋病人他们经常伴有癌症的发生,因为他们的免疫力是低下的,他们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甚至高过正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哪些生活习惯会致癌?
主持人:现在许多网友比较关心一些生活习惯和癌症的关系,比如长时间面对电脑会不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袁凤兰:您说的问题,现在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是微量的放射对家庭及个人的影响,国际上很多国家在网上都谈到。总得来讲,我个人认为这种微量的放射总归在我们家庭都出现过,比如电脑、电视机、手机,英国最近提出来,12岁以下不让用手机,因为用手机容易导致孩子终身耳聋。这种放射对幼儿有影响,对我们大人也有影响,所以提示大家使用的时候要适当。现在都是电子化了,不能因为有微量放射,大家都不去用。比尔盖茨曾经有一篇文章写到他的女儿在电脑上坐两个小时以后一定要下来活动。我觉得可以借鉴,在电脑前和电视机前不要坐得过久,要适当地活动一下,有好处。比如看看电视,可以开个窗户透透风。电脑辐射到底跟癌有没有关系,不好肯定,但是临床上发现有部分病人是长期面对电脑。这里尤其提倡青少年,在使用电脑,玩游戏的时候要适量、适度、定时。
主持人: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提示,在生活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袁凤兰:赵院长讲了个体差异,同样吸烟的人未必都得癌,同样天天吃肉的人未必都得直肠癌,这是个体功能的问题。在这里提示大家,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倡一个礼拜较好吃红肉所谓牛肉、猪肉、羊肉不要超过700克,计划经济的时候一个人一年才六斤肉,现在一户哪家都远远超过六斤肉。在这里提倡大家,我们生活条件提高了,更注重合理膳食,适当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多吃蔬菜少吃肉,熏制食品少采购,不能说不吃,腌制食品要适当,身体健康最重要。给大家一个提示。
主持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袁凤兰:每代年轻人都有压力,比如在我们和赵院长年轻的时候也有压力,不过都不一样。如何面对压力?就是自我调节。永远记住快乐每一天,健康生活每一天,人生要多幽默,一生才快乐,要学会自我解压。现在青年人、中年人解压方法比我们好多,你们有健身房,有歌厅,有朋友聚会,有郊游,这些都是放松的方式。有些人说太忙,没法去,其实在家做菜,边擦地板边唱歌,也可以解压,运动是多方面的。建议年轻人每天最少活动一小时建议是大活动量,要出汗;像老年人的话,建议大家多走路,每天走上八千步,每天喝上八杯水,每天做上八节操,这样对身体都是有益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心态是健康的基础。
癌症不传染 但致病因素会传染
主持人:有许多网友关心癌症有没有家族遗传性,一个家族里有直系亲戚都有癌症,有没有家族的问题。
赵平:癌症本身由于基因的变异产生癌症,基因本身也可以由缺陷,这种缺陷的基因很容易发生疾病。我在两周以前看过一个病人,是乳腺癌,有五个姐妹,她告诉我这五个姐妹全都是乳腺癌。有些基因的病变决定了人们得乳腺癌,有些基因的病变决定得其他的癌症。家族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比如结肠癌的病人,一般都有家族性息肉。
另一个问题就是癌症传染不传染,这恐怕是网友和国内人民都关心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癌症不传染,但是癌症致病原因有些是传染的。比如肝癌就是因为肝炎病毒的感染造成肝炎肝硬化,最后导致基因的病变,出现肝癌。肝癌患者本身不会把癌传给另外一个人,但如果一个人被传染成肝炎,就可能导致肝癌。像女性的宫颈癌是由于HPV(人类乳头瘤状病毒导致的),这个病毒也是可以传染的,尤其会通过性传播。一旦被传染了这种病毒,就可能存在着致癌的隐患。
主持人:说到宫颈癌人乳头瘤状病毒传染,是否也跟人的卫生习惯有关系的,比如女性上厕所之前洗手也可以很有效地预防它,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袁凤兰:总归来说,清洁卫生应该做,但是不能说不洗手就会传染HPV。洗手不光跟肿瘤有关系,跟任何传染病都有关系,吃饭前洗手这是必然的。赵院长说现在病毒感染,一个是肝癌、乙肝病毒,还有丙肝、乙肝,还有人乳头瘤状病毒。这些病毒感染都跟卫生有关。大家要记住,不光非典期间要洗手洗三四遍,现在也一样,要记得天天饭前洗手,这是人之常情的生活习惯。
赵平:我补充一句,我非常赞成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很小的时候学校、家长都告诉我们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过,不洗手也不会得宫颈癌,因为如果过于谨慎了,人会活得很不愉快,不仅她活得不愉快,她的家人也会活得不愉快。
你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吗?
主持人:刚才提到基因的遗传性,家族中有癌症病人的发生,家族其他的人是否就是易感人群?
赵平:我们不叫易感人群,叫高危人群,也就是讲得这个病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并不是说你的母亲得癌,你一定要得癌。得癌有的是家族因素,有的不是家族因素。所以家族中有人得癌的,不要有过重的思想负担。如果恐癌的话,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环境,对于家庭来讲也都是很可怕的。
主持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提示那些容易得癌症的高危人群,更应该重视去预防这些癌症。
赵平:我在几天以前,和卫生部的官员和保险公司正在做一个比较大的项目,要建立城市防癌体系,这个城市防癌体系其中包括对城市高危人群的监测性防治体系。什么叫监测性防治体系?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一般的病人发现不舒服了,如果查出是癌,绝大部分到中晚期了,后果很差。因此我们希望能够确定一个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的监测,告诉他们你什么时候应该去做什么检查,你什么时候做什么检查,换句话说,至少没有出现症状之前就让你做某些检查,能够比你下次去找大夫发现癌症,能够提前预防。
主持人:如何确定高危人群?
赵平:高危人群的确定有几个原则,这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给13亿人做普查,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确定高危人群呢,假定说根据年龄,45岁以上的人容易得癌,而45岁以上的人在整个人群当中只占到30%多,我们可以把这群人定为高危人群,给他们做主动的监测,这样的话在5.5亿城市人群当中只有不到两亿人群。此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谁越接近长癌,我们就对谁越进行密切监测。从经济和效益相比,我们能够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但是我们正在思考之中。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