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精神科 > 抑郁症 > 抑郁症的反复发作会导致什么后果

抑郁症的反复发作会导致什么后果

时间: 2013-04-02 17:03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我们看到抑郁病人社会各界都在关心他们,患了抑郁症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不去面对,不积极治疗。马教授刚才提到提高抑郁焦虑的临床治愈率,这是为什么?抑郁症的反复发作会导致什么后果?

  马弘:反复发作导致中枢神经的后果,刚才何教授前面提到了,海马皮质变薄,海马缩小,直接影响到包括记忆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等等。为什么提治愈率?有三个目标。

  一个是降低病残,我们有一个评估的量表,症状完全缓解是这个量表小于7分,这样的患者叫做临床治愈。临床治愈的患者复发率比较低,只有13%。如果说部分治愈,帕米尔顿减分大于50%,原来28分,现在变成24分,那你的复发率就会是34%,复发越多损害越厉害最后不可逆,最后变成终身残疾了。虽然后面可以做一些工作,但是不如一开始治愈效果好。

  第二个是临床治愈的目标减少自杀,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有自杀行为的人当中70%是患抑郁症的,抑郁症患者15%的患者最终选择自杀。国内政府做很多宣传,自从网上看到有人自杀,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很大反响,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社会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实际这里面70%的人是抑郁症,只是没有被识别出来或者没有被治愈,选择了自杀,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对家庭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患者这种最差的结果。

  第三个提高生存质量。追求临床至于是首要的治疗目标。抑郁症作为心灵感冒,很多人有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两个例子,一个抑郁症比较常见,像感冒一样,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冒,不必害怕,不必歧视,只是感冒。还应该强调,感冒确实是常见病,但是如果到医院去看,所有医生在处理感冒的时候还是很慎重的,处理不好将来的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可能会源于此。我们在治疗的方法选择,在处理上还是要慎重、科学。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抑郁症是很常见的,是不是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遭遇到这种的疾病?

  马弘: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调查,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患病率大概是5%—10%,13%—20%的人一生当中有过一次抑郁体验。当前世界十大疾病里面抑郁症排名第五,排名非常靠前,而且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就会跃升到第二位,这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我们国家目前估计有抑郁症病人三千万,第一位的疾病现在还是心脑血管疾病。

  主持人:何教授,您觉得抑郁症并不可怕的说法您有什么看法?

  何燕玲:在欧美国家四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可能会得抑郁症,这个比例比较高。在亚洲国家要低一点,一般在6%—10%。抑郁症现在越来越多,很多人会归结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社会的变化造成压力的增加,另外抑郁症以前大家不认识,五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或者有焦虑或者有抑郁,他们没有被认识到,自己不认识。随着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提高了,讲出来不怕被别人知道不顾忌的话,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认识到了来治疗了,好转了,结果会好于不认识。还有很多人不愿意说,怕人家知道,如果认识到抑郁症去看了之后很多人郁的,像感冒一样,很多人都会有感冒,都会有胃病。

  抑郁症是一个反复发作的疾病,得了抑郁症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很多疾病能够治好,一些癌症、红斑狼疮等躯体疾病的人群也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得了癌症是不是也抑郁呢?有的人得了癌症也很乐观。得癌症或者得很严重的躯体疾病不是说癌症导致了抑郁,而是患癌症的同时患有抑郁,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癌症的五年生存率提高了很多。除了可以诊断为一些抑郁症的,还有一些没有找到诊断标准,但是或多或少有这些症状,如果心态比较好的能? 但是如果心态不好调整不过来可能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很多人群说回想以前有过那么几次情绪不好,可是那时候自己熬熬挺一挺就过去了,这次怎么挺不过去了?它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病程时间比较长,后来越来越严重。不可判断是年轻的时候还可以过得去,不要说都不敢说,谈都不敢说。到一定程度重的时候我们有精神科的药物、抗抑郁的药物可以治疗,维持得好绝大多数都可以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较好,不能达到临床治愈要改善症状,控制症状,不至于严重到抑郁症的程度。不要得了抑郁不好意思说,可以通过医生的治疗帮助你?

  主持人:今天通过何教授和马教授的对话,我们都觉得受益匪浅,希望网友也能从中受益,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其它关于此次活动的一些内容和跟嘉宾交流的内容会在网上呈现出来,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网页。今天非常感谢绿丝带关怀行动,谢谢惠氏公司,谢谢两位嘉宾!

相关标签
何燕玲
马弘
谈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