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特异性糖尿病 > 哪些人需要使用胰岛素增敏剂?

哪些人需要使用胰岛素增敏剂?

时间: 2013-06-25 09:2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哪些人需要使用胰岛素增敏剂?

  主持人:下面谈一下胰岛素增敏剂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胰岛素增敏剂?

  杨文英: 如果能判断哪些人的胰岛素能力下降,那这些人就应该用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能力的高低,最终评判的指标是降糖。 胰岛素应该是把血里的糖降到细胞里去了,这样血糖就可以低了。因此如果测定血液当中的胰岛素不少,可是血糖没有降低,说明体内的胰岛素没有发挥作用,这时 候就要用胰岛素增敏剂了。尤其是早期,由于血液中的糖比较多,机体就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所以早期会出现血糖高、胰岛素高,证明有很多的胰岛素 处理血糖,但同时相对高的血糖,那就更说明胰岛素的能力不行,所以评判一个胰岛素的能力,就是说如果有合理或者偏高的胰岛素水平,至少可以看到非常直接的 血糖下降。

  因此如果说血糖高的同时,胰岛素的水平比正常偏高,那是非常直观的,就需要用胰岛素增敏剂。如果患者没有测胰岛素指标,甚至 到后期本身机体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低了,不能用胰岛素来证明我这个血糖的下降幅度,那我们有一些其他的测定。还有就是中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这些人也是胰 岛素增敏剂使用者。

  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机理、适用人群、不良反应

  主持人:能不能分别介绍一下它们的作用机理?

  杨文英: 我们正常人的血糖控制有两个激素,一个是降糖激素,一人升糖激素。当这两个激素水平达到平衡时,我们的血糖就在正常范围。 反之,则出现血糖异常。胰岛素是降糖激素,当分泌异常时,就会出现血糖增高的现象。所谓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胰 岛素的分泌上有两个缺陷,一个是分泌失效的缺陷,一个是分泌量上的缺陷。所以促胰岛素分泌应该解决这两个问题。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量来看,这类药物有促进 胰岛素分泌总量的作用,它们主要作用在胰岛素分泌的细胞上,这些细胞是这些药物作用的受体,药物结合受体以后,能够达到促进分泌的作用。

   那么它可以促进循环,还有一些胰岛素,除了胰岛素的分泌失效,这个是糖尿病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胰岛素注意事项应该跟它同步,对于胰岛素分泌量有缺陷的 病人,能够尽早应用一些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尽快有外源进入以后,可以减轻剩余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可以减少胰岛细胞分泌失效发生的危险。这就像 我们打仗一样,要有个先锋部队,帮助遏制战争的恶化。

  哪些糖尿病人适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主持人:哪些糖尿病人适合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杨文英: 促进胰岛素分泌剂是有特定的使用人群的。按照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缺失,胰岛素缺乏现象严重,一般不应用促分泌剂,而是规律地注射胰岛 素。2型糖尿病胰腺能继续产生胰岛素,有时甚至胰岛素水平超过正常人,然而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所以对于2型糖尿病的病人, 也不能笼统的说都适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如果病人属于胰岛素分泌量缺陷的,可以应用促分泌剂,如果是胰岛素抵抗,可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

  促胰岛素分泌剂有哪些不良反应?

  主持人: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杨文英: 胰岛素问题在全球使用半个世纪,总的来说不管是糖尿还是非糖尿,相对这个药物常规使用是非常安全的。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临床应用过程中一些不规律的情况。 例如,用药的量大时,如果病人吃饭再延迟,有的时候就会发生低血糖的情况。所以我们不管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这类药物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药物剂量使用不 合适,或者是延迟进餐,或者是药跟食品的搭配不规律,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发生低血糖,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一大类的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对肝功的影响等 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足2%,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是一类很安全的降糖药物。

  主持人:现在原则上医生比较推荐病人使用糖尿病的药物是格列奈类的降糖药物吗?

  杨文英:对,格列奈类是常用的药物。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发挥降糖的作用。

  主持人:格列奈类的药物有控释片吗?

  杨文英: 格列奈类的没有,磺脲类的需要控制。目前磺脲类降糖药比较多,作用点也不太一样,在磺脲当中有中效,长效,所以服药的次数,餐前、餐后服都不一样。那么也 有一些药物,它们虽然都有降血糖的作用,但是它们作为一个相对的点,这个药物就能使血糖降的偏低一点,那个药物则偏高一点。对于控释的药物,它能起到的作 用是吃完饭以后,血糖升高时则发挥作用,促进胰岛素分泌,让血糖降下来。不吃饭时,则促进分泌的作用比较弱,像这样有一个控制,主要为了减少低血糖的发 生。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