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求医健康邀请优秀专家进行访谈,一起来聊聊这个世纪之病,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石勇铨教授跟大家谈谈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石教授您好,感谢您抽时间给公众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教育。
石勇铨:主持人好。
糖尿病的危害
主持人:众所周知,目前糖尿病病人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加,国家也是投入大量资源把糖尿病的防控工作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健康层面,糖尿病的危害是什么?
石勇铨: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去年有一个调查数据,我国糖尿病的病人有9000多万,还有一亿五千万是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稍不注意就变成糖尿病。国内那么多人血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造成什么危害,很多人不知道,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现在很多宣传明确了,糖尿病可以导致全身的血管病变,血管对很多器官是非常重要的,会导致很多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比如说脑、心脏、眼睛、肾脏、神经等等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我们说了糖尿病血管病变可以导致病人致死致残,导致功能的损害,所以糖尿病的危害非常非常大。国内外有很多数据证明糖尿病患者如果得了并发症的话不但他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国家的医疗费用是大幅增加。所以糖尿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糖尿病日叫"世界糖尿病日",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各国的医务工作者、卫生行政部门花大的精力去宣传,让病人了解糖尿病,但是这个还不够,07年开始把这个日子改成"联合国糖尿病日",意思是要各国政府介入这个行为。希望政府的行为加强糖尿病的防治,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界定以及症状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一个概念,糖尿病前期,这个数字比糖尿病人群还要多,什么样的人群是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这些前期的人群应该注意些什么?
石勇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也就是说快到糖尿病的人群,我们医学有数据,比如正常人空腹血糖6.1以下都是正常的,糖尿病的诊断是7.0,6.1—7.0之间叫空腹血糖受损,这是医学概念,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的概念。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人应该在7.8以下,糖尿病是大于11.1,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到11.1之间那一段叫糖耐量减低,这两类人群都叫糖尿病前期。这个人群非常容易患糖尿病,糖尿病的重点预防人群就是这个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善,该怎么吃该怎么运动,运动量多少,怎么筛查等等,这些是重点人群。我们现在有很多研究,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通过锻炼,或者说通过药物,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就是说高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通过运动得糖尿病的几率会减少,或者说从糖耐量异常变成糖耐量正常,或者有些病人通过药物的治疗以后使产生糖尿病的几率风险明显降低,这是讲的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所以预防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主持人:是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的话糖尿病前期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
石勇铨:通过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善,患糖尿病风险降低,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人本来会得糖尿病不得或者缓慢了,这样的话高血糖的损害就降低了,赢得几年宝贵的时间。
主持人:糖尿病前期有什么症状,怎么知道我要到医院去检查?
石勇铨:糖尿病发病前期大部分人是没有症状的,因为血糖还没有高到出现症状的阶段,关键是有一些伴随情况,比如这类人群往往是糖尿病的一级亲属,父母是糖尿病的孩子容易有这个情况出现,往往年纪比较大的,45岁以上的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等,还有的**志怀孕期间有过血糖高,或者有过巨大婴儿史,这样的人群往往属于高危人群,容易出现IGT、IFG也就是说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这个人群是自己要关注的,我们希望媒体的宣传让有这类情况的人去查血糖,这样的话就有针对性的预防,提高健康水平。
主持人:石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概念,糖尿病前期,那哪些人有这样的高危因素应该去检查。说到并发症,是不是只要得了糖尿病一定会罹患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石勇铨:这个问题非常好,很多病人非常担心,因为得糖尿病以后,很多人会网上看书看一些资料,特别害怕,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对每个并发症都是有一个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这个数据会告诉我们,糖尿病患并发症的风险是多少。但是这个并发症的发生跟身体的特异情况有关系,跟遗传有关系,有人容易得并发症,有的人不容易得并发症,甚至有人一辈子都不得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病以后20—25年仍旧没有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眼底、肾脏、神经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他的并发症患病率跟血糖控制是有关系的,血糖控制不好并发症发病率就高,血糖控制得好那就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者延缓发生和发展。所以并发症的一个统计来说,跟病人的体质有关系,但对大多数人群来说跟他的血糖控制关系更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