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患者也不必因此而灰心,虽然目前医学上并未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通过干预与治疗措施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亲属发生糖尿病的机会要比一般人高6-10倍,有7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家族化的倾向中起主要作用?对于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来说,高危人群怎么实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为此,网编辑特地咨询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
专家介绍:
曾龙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专家组成员。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合并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症运动障碍,神经康复,神经遗传病。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病基础
“糖尿病家族化聚集的现象确实存在,这可归为两方面的原因。”曾主任解释,一是遗传因素,糖尿病与遗传基因相关,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患病的风险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糖尿病的易感性。比如从种族来说,黄种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比白种人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的几率也比普通人大大增加,一对双胞胎即使两人没有共同生活,如果一方得了糖尿病,那么另一方也得病的几率高达九成。
二是环境因素,II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I型糖尿病除了遗传背景的原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微生物感染、环境污染物等都可能会破坏胰岛功能,从而造成自身免疫的破坏。
环境因素逐年来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1980年我国第一次公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的调查资料,从当时的0.67%到2010年的10.6%,增长了十几倍。”曾主任介绍,“而遗传的因素相对固定,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高危群体维持合理体重最关键
拒绝腹部脂肪堆积
由于遗传基因几乎无法改变,加之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曾主任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应从饮食和运动入手,注意控制饮食,多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合理的体重怎么衡量?“如今运用得最广泛的是BMI(身体质量指数),不过由于脂肪分布位置的不同,对糖尿病的影响也不同,因此BMI不能全面地评价人的肥胖程度。”曾主任表示。临床上比较强调腹部脂肪堆积,即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常用腰围大小来判定。我国以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来诊断肥胖,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尽量将腰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避免糖尿病找上门。
此外,由于高危人群往往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以及患病时间也会提前,曾主任建议他们及早做糖代谢筛查,“较好在30岁左右做一次检查,若没有问题可3年后再进行;但如果查出有糖耐量减退等高危因素,除了要改善生活方式,还要每年进行一次筛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文章转自:39健康网】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