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耳鼻喉 > 头颈外科疾病 > 国际优秀头颈外科学家韦霖教授专访

国际优秀头颈外科学家韦霖教授专访

时间: 2013-03-27 15:09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韦霖教授1950年生于上海,197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留校从医执教至今。现任香港大学医学中心玛丽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头颈外科主任,耳鼻咽喉科学和外科学讲座教授。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美国外科学院院士、德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等荣誉称号。兼任国际头颈肿瘤联盟秘书长,国际耳鼻咽喉科学会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东亚代表等职。在祖国内地被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10余所高等学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被《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Skull Base》和《Auris Nasus Larynx》等近20种专业期刊聘为编委,还担任《Asian Surgical Journal》、《Head Neck》副总编。

\
韦霖 教授

  主持人:韦教授,您好!您既是一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授,又是一位普通外科学教授,您当年是如何接受培训的?

  韦霖:我于1974年从医学院毕业,然后做实习医生1年,1975年7月1日来玛丽医院做普通外科医生,在当时的外科学系主任王源美(GB Ong)教授的指导下工作,王教授是世界优秀的外科学家,他首次完成并报道了胃上提咽胃吻合术。我随王教授学习,食管、肺、胃、结肠、肝胆、心血管神经外科等疾病的手术都做,经过普通外科的训练,我于1979年考取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的资格。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是普通外科医师,比如还做活体肝移植手术。1976年林监兴教授从英国回到玛丽医院,我跟随他学习做头颈肿瘤手术,打下了头颈外科的基础。由于意识到游离组织移植在外科领域的前景和重要意义,1981年王源美教授派我到澳大利亚St. Vincent医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显微外科和游离组织移植训练,这些培训使我受益至今。虽然我已经能够掌握头颈外科的技能,但却缺乏足够的耳鼻咽喉科知识,于是1983年我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英国皇家耳鼻咽喉科医院跟随DFN Harrison教授学习,他是耳鼻咽喉科学界做头颈肿瘤手术的先驱。在伦敦学习期间,我注意到他们的头颈外科并非特别突出,而耳鼻咽喉科却很好,于是我在那里同时学习耳鼻咽喉科,如进行颞骨解剖训练,学做鼓室成型手术、面神经手术等等。1984年在英国的培训结束时,我考取耳鼻咽喉科文凭,开始做耳鼻咽喉科工作。这些训练对我以后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别是头颈部肿瘤外科的工作的帮助是巨大的。

  主持人:您在年轻的时代得到过许多名师的指导,看来您早期的成长道路是非常顺利和幸运的。

  韦霖:是的,前辈们给我的指导为我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成长条件。谈到非常顺利,其实也不尽然。1983年我刚到英国学习的时候,许多人并很不友好,那时有些人看不起国内人。我记得有一个从希腊来英国手术的患者,患会厌喉面肿瘤,喉阻塞严重,呼吸很困难,端坐着,无法进行麻醉,在场的英国同行不知如何处理,情况异常紧急。这时我要求试试看,采用导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获得成功,此后,我在英国的处境有了很大的好转。在英国培训一年后,我希望能有机会考爱丁堡皇家耳鼻咽喉科学院院士资格,结果被拒绝了,他们要求最少训练3年,否则不能参加考试,于是我只考了一个简单的耳鼻咽喉科文凭,回玛丽医院后开始参加耳鼻咽喉科工作。后来Harrison教授来香港访问,看到我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出色,于是要我再去英国工作了4个月,由Harrison教授签字推荐得以参加考试,于当年考取爱丁堡皇家耳鼻咽喉科学院的院士资格,从此正式成为耳鼻咽喉科专家。后来Harrison教授对我很好,因为他看到我的工作做得不错。这些事情使我体会到,只有自强不息、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被别人认可和尊重。1991年我很幸运地成为香港大学耳鼻咽喉科学教授和外科学教授,主要做头颈外科。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