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整形科 > 乳房 > 乔友林教授谈关注乳房健康

乔友林教授谈关注乳房健康

时间: 2013-03-25 15:2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求医网健康访谈走进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关注乳房健康

\

  专家简介:

  乔友林教授 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导师,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国内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与国际合作部主任。兼任国内缓癌协会肿瘤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癌症早诊早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与子宫颈癌专家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WHO HPV疫苗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WHO HPV全球人群监测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缓癌联盟(UICC)全球癌症控制智囊团成员。发表中英文科学论文300余篇,其国内外SCI收录的英文论文 140多篇。曾就读和工作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获美国"科尼留斯·克鲁士"奖、国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法国"欧罗金"国际奖、国内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被授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2011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癌症预防杰出贡献奖章,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北京市科学进步奖(第一完成人)。

  乳房是女人妖娆身段的集中体现,还是新生命的粮仓。可是,乳房也非常脆弱,它一旦生病,会令生命岌岌可危,优秀演员陈晓旭,歌手阿桑、叶凡等人,均因为乳腺癌英年早逝。本期求医健康体验营活动走进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关注乳房健康。

  • 近年来,我国乳癌发病率增长明显,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列,且发病年龄比西方提前10年,平均35—55岁,45—50岁是发病高峰。

  • 对适合保乳的早期乳癌采取"保乳手术+放疗"的治疗方案,不会增加死亡率和复发率,同时,患者对乳房的美容效果满意率超过90%,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 手术完成 ≠ "一劳永逸",必须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目前乳癌总的五年生存率可达80%,其中一期患者可达90%以上!

  • 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集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检验科、防癌科为一体,多学科密切协作,针对乳癌开展早期诊断及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

  美丽丰满的乳房,是女人妖娆身段的集中体现,还是新生命的粮仓。可是,乳房也非常脆弱,它一旦生病,会令生命岌岌可危,优秀演员陈晓旭,歌手阿桑、叶凡等人,均因为乳癌英年早逝。

  如今,肿瘤专家可以骄傲地宣布,通过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早期乳癌是能够痊愈的。2月29日,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由国内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医科院肿瘤医院)、搜狐健康、《生命时报》社主办,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支持的"媒体体验营"活动,走进医科院肿瘤医院,帮患者了解早期乳癌的治疗进展,抓住治愈的机会,同时呼吁大众关爱乳房健康。

  记者:发病增加:女性第一杀手

  乔友林:作为我国建国以来成立的第一个肿瘤专科医院、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医科院肿瘤医院一直致力于肿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力求有所发展和突破。目前,医院已建立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等12个临床科室,以及影像诊断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等11个医技科室,新病房楼环境达到国际水平,各种设备居国内优秀。

  在世界范围内,乳癌占所有癌症发病率的 10%,占女性癌症发病率的32%、女性癌症死亡率的15%。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癌,50万人死于乳癌。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乳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属乳癌的低发区,但近年来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约有47万患者。保守估计,20年后,乳癌或将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值得警惕的是,我国一项乳癌多中心10年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就诊年龄平均为48.7岁,比西方白种人发病提前了10年!其中,超过1/3的乳癌患者在40-49岁之间得到确诊。乳癌的发病,似乎有着"城市化"、"高端人群"的特点,在东部、南部等相对发达城市,乳癌患病率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脑力劳动者的患病比例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有人将乳癌称为"城市女性第一杀手"。

  为挑战这一"女性杀手",医院设置了乳腺疾病诊治中心,集外科、化疗科、放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检验科、防癌科为一体,多学科密切协作,对乳癌早期诊断及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心由来自不同学科的20多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组成,完成及承担着国家"十五"、"十一五"等重大课题,以及多项国际协作课题。

相关标签
乳房
乳房健康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