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如何来给自己的心理做一个释放?有没有这方面的自我疗法,或者是一些方式能够自我减压?
郭蓄芳:这是我们的压力管理问题。每个人,只要你去感受压力,你的生活中可以说压力就无处不在。纵然是你闲呆在家里你也会有压力:“我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男性可能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宅男。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如何给自己更好的减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每个人的减压方法都不一样,你可以努力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唱歌,别管有多少压力,去唱歌,就会减轻压力;还有的人喜欢旅游,省吃省穿,就喜欢旅游。还有的女性喜欢报瑜伽班、做美容、逛街、购物、买衣服;男性抽烟、喝酒、和朋友一块聚会。这些都是缓解压力的方式。但是也有一些人有一些非常不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比如说网络成瘾、酗酒,有的人通过**或者是一些不健康的性行为减压。这些虽然也是他们的减压方式,但是这种减压方式没有真正的起到一个减压作用,反倒给自己的家庭、社会带来一些危害。这是我们要去帮助他的地方。
主持人:还有一个网友,他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非常好。他是这样说的,郭老师,我妈妈的强迫症比较明显,我作为一个强迫症的家属,应该怎样去帮助她?
郭蓄芳:首先,还是需要一个专业的判断。到底他的母亲是不是真正得了强迫症?刚才我们也说了有一些标准,看她内心有没有痛苦,有没有强迫和反强迫的表现。其次,作为家属,还是应该多用支持、理解和温情来对待她。有一些家属采取非常错误的方式,比如说指责,比如说反复的检查,家里人都很生硬的把她拉走,或者把她要检查的东西撕了扔掉,强行地压制她,这对家属来讲并不是很好的办法。虽然你非常想帮她,但是你的方法并不是正确的。
主持人:那应该是顺着她,由她自己去检查了一遍又一遍?
郭蓄芳:所以这是一个度的把握,既不能姑息,也不能粗暴的对待。你可以想一些小的技巧,比如说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们对她要有一种温和的接纳态度,但是并不是从行为上放纵她。给她转移注意力,比如说她正在检查,你说这边有一个要紧的事,或者是有好的节目,把她的注意力吸引开。这样,可能就会打断她这种强迫,再让她慢慢的认识到,实在不行,你可以带着她一起来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强迫症在心理疾病里,还是有一定的顽固性的。并不一定家属能够完全帮她解决问题。
主持人:还有的网友说,既然强迫症有各种各样的倾向和顽固性。这能不能预防?我现在比较坚强,但我害怕将来由于压力得强迫症。
郭蓄芳:从预防方面来讲,我们需要看他的原因是在哪。对于引起强迫症的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家庭环境来讲,有一个温暖、比较温情的家庭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小孩,父母如果发现这个孩子有强迫,你就真的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你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太苛求他了?所以他就会把父母过分认真、过分细致的东西内化到他自己心里,变成强迫。这是父母可以做的工作。从孩子自身来讲,如果年龄比较大了,也会逐渐开始产生这种自我的意识,你就要看你的人生态度上面要有一些变化,不要过分的追求完好、苛求自己、苛求他人,要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比较自由、比较灵活的生活态度,减少控制性。有的人总想去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控制自己、控制他人,变成强迫症了。自由一点,灵活一点。俗话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这样心态的人得不了强迫症。不是我非要做什么事情,我必须做什么事情,或者我必须不能做什么事情。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在心理上形成强迫的倾向。
主持人:另一位网友这样说。他说我是一名从事档案保管工作的普通职员,由于工作性质,每天都与手机寸步不离,工作时也格外小心谨慎,严防工作疏忽而泄露了资料。时间一长导致了自己一有什么电话,就害怕是什么事。导致了天天把手机带在身上。后来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感觉到手机给了他很大的强迫的压力。他不知道长此以往该如何收场,或者是否该把手机直接扔掉?
郭蓄芳:他的解决方式也是一种方法,就看他自己能不能承受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带有比较强行的色彩,在行为治疗里面,这叫暴露疗法,你不是怕这个东西吗?我把这个东西放在你最怕的情景中,看你怎么样?!人在遇到自己非常害怕的情景,就会非常的焦虑,这个焦虑就会像一个山坡一样升上去。你持续在这种状态中,这种高度的害怕、紧张的状态中,人都是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的,平均48个小时左右,这种情绪自然而然就会下降。他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另一种想法:“我没有带手机也没有错过什么事,也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没有找着我,人家自己也解决了,地球不会因为我就不转了“!他就会放弃以前过于严谨、过于苛求的方式。这种方法,有的人承受不了,这样承受以后,他就会觉得自己焦虑更上升了,甚至感到自己要崩溃了!甚至没完没了的焦虑。即使这件事情不太担心了,他又变成了别的问题,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这种方法只解决了他表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他深层心理的原因。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