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 | 医生 | 疾病 | 问答 | 症状 | 科普 | 资讯 | 百科 | 分享 | 专访 | 图库 | 微信 | 求医通

专家访谈 > 妇科 > 卵巢囊肿 > 肝炎为什么会合并糖尿病

肝炎为什么会合并糖尿病

时间: 2013-04-11 16:53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肝炎为什么会合并糖尿病?

  主持人:临床上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情况由乙肝引起的,有肝硬化引起的,这两种病既有肝炎也有糖尿病,还是肝炎引起的糖尿病?发病机理是什么样的?

  范小玲:发病机理慢性肝病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机理还不是太明确,但是有几点有可能的因素。 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主要是肝细胞自身的缺陷,比如肝细胞受到损害之后,肝是重要的糖代谢器官,胰岛素抵抗可以使糖代谢发生紊乱。肝脏表面有胰岛素的受体,胰岛素受体的异常也可以引起糖代谢的紊乱。胰岛素受体后的缺陷,肝细胞对糖代谢在细胞内和转运的过程中,合成、代谢葡萄糖发生了障碍。

  第二点,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一点像一型糖尿病,分泌不足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到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直接对胰腺细胞的损害,这个情况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拮抗物,所有的葡萄糖代谢都要经过胰岛素,所以主要是胰岛素的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物分泌增多,胰岛素抵抗是最重要的。

  病人看起来很瘦,没准儿还是一个糖尿病病人。

  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先治疗哪一个?

  主持人: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很多网友都谈到这个问题,这两个病先治哪个?

  范小玲:肝炎合并糖尿病到底先治谁?得看这两个病的严重程度。 有一点必须同时治疗,不可以只管肝病而不管糖尿病,比如说这个病人给他保肝治疗的时候,大量输入葡萄糖液体,那就加重了糖尿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同时兼顾。肝炎的病人如果重的话,我们以保肝为主,如果糖尿病的病人偏重的话,我们侧重点要在控制血糖方面。两者应该是同时注意的。肝炎的病人要抗病毒治疗或者保肝治疗的时候,我要考虑到可能影响到血糖的问题,比如用干扰素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我在用降糖药的时候,有好几种药物的话都对肝脏有明显的损害,那我就要减少降糖药的损害,比如肝病很重那口服降糖药对肝脏有损害的一概不能用,只能用对肝脏损害最小的胰岛素,等到病情缓和以后可以再考虑用口服降糖药。

  抗病毒治疗要控制好血糖之后,然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既要同时治疗但是也要有主次之分。血糖还没控制好先抗病毒,血糖还没有调整好再抗病毒可不行,要把血糖控制好之后,抗病毒效果方面、安全性方面都能够提高。

  主持人:如果是肝炎合并糖尿病,干扰素方面的使用能不能展开说一下?

  范小玲: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抗病毒治疗是一个很大的难点,降糖药物要选择对肝脏没什么损害,抗病毒治疗的话,我们主要有两大类药物。核苷类似物,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有两种慢性情况,一个是乙肝,一个是丙肝。对于乙肝的话,肝病很严重,糖尿病也比较难控制,我个人建议不要再去尝试干扰素的治疗,你可以选择核苷类似物,包括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对于肝功比较好的没有肝硬化的病人,可以用干扰素,但是要降血糖,没有肝硬化可以用干扰素治疗。但是治疗过程当中一定要监测血糖,看看血糖有没有波动,有没有加重糖尿病。

  丙肝使用核苷类似物还只是科研状态,还没有到临床上来应用,我们只能选择干扰素治疗。没有肝硬化的病人丙肝合并糖尿病我们用干扰素的时候安全性就比较高了,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要个体化设计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的时候还是应该可以抗病毒治疗。小剂量干扰素应用在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病人的个体化治疗上面,我们已经用了好几十例,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要根据他的肝病情况还有糖尿病的情况为病人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且要随时调整治疗。

  主持人:用干扰素治疗的时候要监测血糖,这跟普通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是一样的吗?

  范小玲:这是一个控制目标的问题。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与普通糖尿病的病人的标准有什么不同,根据05年“国内糖尿病防治指南”有一个亚太地区血糖防治控制目标分为三等,第一等理想,第二等良好,第三等较差。对理想的里面有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良好的状况空腹血糖要求小于7.0mmol/L,非空腹状况是小于等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7.5%。肝病易发生低血糖,对肝脏的损害非常不利,对肝病的恢复非常不利,低血糖对于肝病病人非常不利。肝病血糖的控制标准应该是在理想与良好之间,在6.1—7mmol/L之间,标准比普通糖尿病人要宽松一点。

相关标签
范小玲
慢性
肝炎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