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求医健康访谈栏目。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大吃大喝,使我们的肠胃在享受了很多美味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不舒服的情况发生。春节过后如何调理肠胃功能呢?遇到肠胃不适应该怎么解决?今天我们请来北医三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顾芳来跟网友们聊聊春节过后肠胃不适应该怎么办。 欢迎顾老师作客,请先跟网友打一下招呼。
顾芳:各位网友好。给大家拜一个晚年。
胃肠功能发生紊乱主要有哪些表现?
主持人:春节时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顾芳:每逢节假日特别是像春节这样大的节日以后,患消化道疾病的人数都会比平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顾芳:主要原因一个是饮食方面,人们在长假当中常常进食比较多的大鱼大肉等等这些高蛋白、高热量、高糖、多油的食物,还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比如火锅,并且经常有不适量的饮酒。还有一些人外出吃一些不太卫生的食物,比如庙会上吃一些不太干净的食物。除了饮食因素外再加上生活上不太规律,如长时间娱乐、打牌等等,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不适的情况和一些疾病的发生。
主持人: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肠胃系统出现哪些问题?
顾芳: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急性胃肠炎、便秘,甚至还导致一些急症的出现,比如消化道出血,有些人喝酒以后出现急性胰腺炎、酒精中毒等等。另外节假日里面的不规律饮食生活还可使原来患有一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加重,或者诱发急性发作。
顾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消化系统疾病以外,不规律的生活饮食还可以诱发其他系统的疾病的出现,或者使病情加重。比如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等等。因此大家在节假日的饮食起居应遵循健康原则,不要暴饮暴食,娱乐要适度。
主持人:如果胃肠功能发生紊乱以后,有哪些表现?
顾芳:有很多种表现,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现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等,还有些人有下消化道的症状,如腹部不适、排便不畅、便秘、腹泻、排气增多。主要还是以上消化道最为多见。
主持人:如果出现了肠胃功能紊乱,应该如何调整、如何治疗呢?
顾芳:应尽快恢复正常饮食,一日三餐热量要均衡,不要吃得过饱,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适当多吃一些青菜、水果,保持规律作息。症状明显者,可服用一些药物帮助缓解不适。
胃肠疾病的治疗药物应该如何选择?
顾芳:可根据症状选择用药。主要以上腹不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可以用一些保护粘膜的药物,比如铋剂、硫糖铝;还有抗酸剂,比如铝碳酸镁,也就是药店里面可以买到的达喜,还有乐得胃、胃速乐等。铝碳酸镁除了有一般的抗酸剂作用外还有一定的粘膜保护作用,中和胆酸的作用。如果效果不好也可以配合一些抑酸药,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另一类是质子泵遏制剂,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奥美拉唑。
顾芳:以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的可以用刚才提到的抑酸药和抗酸药。
顾芳:以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的,可以用一些促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胃肠炎的病人有比较明显的腹泻、呕吐,可以用一些抗菌素,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抗菌素,常用的有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轻症的病人可以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丽珠肠乐、整肠生、培菲康、金双岐、乳酸菌素等。
顾芳:对于近期出现的症状但是服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还有对新发的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等患者,及原来就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听从医生建议,接受系统治疗。
网友:如果胃炎的话,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什么建议?
顾芳:幽门螺杆菌(HP)和慢性胃炎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伴有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胃炎的病人都要进行根除HP的治疗,要依具体情况而定。根除治疗的适应症包括第一是胃里面有明显异常,指胃黏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中至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第二是有胃癌家族史的慢性胃炎患者。第三,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的患者。第四,常规治疗疗效差的患者。主要是以上四大类患者是需要根除HP治疗的。
顾芳:目前根除HP治疗的推荐优选方法主要有两种,都是三联治疗方案,一种是质子泵遏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第二种是铋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两种治疗方案的疗程、疗效、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不同。这是常规推荐优选的治疗方案,如果对三联治疗失败的还可以考虑用四联治疗。,以上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除了常用的上述方案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案。
主持人:对于这位网友来讲,首先应该对照一下适应症,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治疗。
顾芳:还是建议上医院,单纯看报告的描述患者自己不能掌握根除治疗的适应症,还是应该去医院听从医生的建议,医生还会询问一些以前的用药情况并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