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三餐不定、烟酒不忌、压力大、节奏紧,这些都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而这些正是胃肠疾病的最常见诱因。据调查数据显示,90%有胃肠相关疾病,有一部分胃肠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样术后的饮食治疗就显得重要,我们有幸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听延续护理朱燕英专家详细讲解“胃肠病手术如何饮食”最关注的问题。
主持人:胃肠疾病术后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什么呢?
朱燕英专家:手术后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有三个
1.恶心、呕吐与处理
◆◆病因:胃产生逆蠕动,同时幽门痉挛及膈肌收缩而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剂或麻醉性止痛剂的副作用所造成;此外胃肠蠕动功能尚未恢复前进食致食物滞留胃内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处理:头偏一侧,防呕吐物吸入;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改变患者的姿势增进舒适感;根据呕吐原因对症处理;胃肠减压。
2.腹胀
◆◆病因:
1.腹部手术时,胃肠道受到暴露和手术操作刺激所引起;
2.一般手术后腹胀是胃肠道功能受到遏制,腹腔内积气过多所致,术后1~3天随着手术损伤反应的消失,胃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即自行缓解。
3.如术后数天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可能是腹膜炎或电解质乱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肠麻痹。
4.如腹胀伴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可能为肠梗阻,应严密观察加以重视。
5.严重腹胀可使膈肌上升,呼吸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也可使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诱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腹胀时对胃肠道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均有不良影响,故须及时处理。
腹胀该怎么处理:
1.取半卧位,使膈肌下降,改善呼吸运动及腹部切口张力。
2.无禁忌,鼓励早期活动,促进肠蠕动。
3.按医嘱针对不同原因处理。
3.呃逆
◆◆病因:
1.手术后发生呃逆者多与腹胀、腹膜炎、胃扩张刺激膈神经,发生膈肌痉挛性收缩有关;
◆◆2.亦可因焦虑、酸中毒引起。常见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呃逆可能造成精疲力竭、呕吐、体液电解质不平衡、营养不良、伤口裂开等。
呃逆该怎么处理:
1.闭气、喝水。
2.指压眼球数分钟。
3.改变体位。
4.胃肠减压。
5.穴位注射。
主持人:请问胃肠病手术后进食原则和标志是什么?
朱燕英专家:胃肠病手术后应进行如下进食的指导
◆◆术后进食时间与患者的恢复有很大关系,如过早地进食可引起腹胀等并发症,但禁食过久会使术后创伤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影响其及时修复,而且口渴、饥饿等会折磨患者,增加患者的痛苦。术后进食时间是根据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情况而定。
腹部手术进食标志:
1.主观方面:患者有自主的肛门排气,无腹胀、腹痛。
2.客观方面:医生听诊肠鸣音正常,每分钟3~5次。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一般在24~48内禁食;第3~4日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然后增加到全量流质饮食;开始较好不要喝甜汤。因为甜食易产气而引起腹胀;第5~6天逐渐进半流饮食如稀粥、面条等,一般在第10~14天恢复进食软饭。
下面请朱燕英专家一一为我们解答胃肠外科病术后的饮食护理
主持人: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该怎样饮食?
朱燕英专家: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饮食应注意7点,特别交待3点
1.术后24h内禁食,24~48h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当天给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1~2h一次。第二日进半量流质,每次50~80m。第三日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应避免食用牛奶、豆制品等易产气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不适,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好。若术后恢复正常,第四日可进稀饭,10~14天后可进软饭。
2.饮食调配宜细软、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
3.少量多餐 以患者自觉7~8成饱为宜,5~6次。
4.干、稀分食
5.少食过甜食物。
6.避免一切机械性、化学性对胃肠粘膜的刺激。
7.术后消化功能障碍,宜服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薏米粥、糯米粥等,副食以鲜肉、牛乳、鲜蛋、蔬菜、水果为好。体质欠佳者可用红枣15个,兔肉250g共炖使用。
特别交待: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2.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强调不吃或少吃含纤维多的蔬菜、水果或易粘聚成的食物。
3.慎用apc、保泰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因可引起胃粘膜损伤。
主持人:临床调查发现,70%~80%的胃癌病人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由于必需营养素的缺乏,机体免疫力下降,难以胜任手术,化疗等治疗。那么胃癌病人围手术期如何进行饮食调养,以补充营养素,增强免疫力,配合手术、化疗呢?
朱燕英专家:下面先介绍一些常用的抗胃癌食品
抗胃癌食品:
◆谷类:薏仁、芝麻等。
◆肉蛋类:猪肝、瘦肉等。
◆豆乳类:豆浆、豆芽、牛奶等。
◆水果类:猕猴桃、柑橘、罗汉果、乌梅、山楂等。
◆水产类:鲫鱼、河虾、海带、海参、紫菜、甲鱼等。
◆蔬菜类:山药、藕粉、菱角、百合、刀豆、莴苣、荠菜、红薯、荸荠、花菜、卷心菜、香菇、胡萝卜、大蒜、西芹、南瓜、冬瓜、苦瓜等。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