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卫生部的宣传主题是“控制结核、人人有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目前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75%的病人为中青年,每年死亡13万人。 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3月24日下午求医健康邀请专家来和您谈谈结核病的防治,欢迎提问。
主持人:各位求医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健康访谈间。 今天是第13个防治结核病日。求医健康很荣幸请到了疾病中心的专家对我们进行结核病的普及。首先介绍一下到场的两位专家,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部周林主任和临床专家马屿主任。
结核病离自己很远吗?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结核病离自己很远,认为结核病是上世纪发生的事,请问周主任是这样吗,目前结核病的现状是如何,什么人群应该预防结核病呢?
周林:结核病实际上离我们很近,并不是离我们远去了。结核病是古老的疾病,在我们国家结核病疫情是比较严重的。对公共卫生比较熟悉的人应该知道,国内是世界上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国内的结核病人总数在全球排第二位。我们国家2000年做过一次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国内全人口结核病人口感染率接近45%,当时普算的国内有活动性结核病人将近500万,最近几年,有一个结核病疫情监测网,结核病报告的人数在37种传染病里一直排在**,现在我们国家新发生的活动性新结核病人将近140万,所以病人还是比较多的。
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促进部周林主任
刚才主持人谈到结核病的预防,结核病是传染病疾病,它的预防大家是比较熟悉的,一个是早期发现病人,把所有有传染病的肺结核病治好了,这是较好的方式。第二个预防是对自身的,每个人的预防,就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家里通风放气的习惯,还有一个预防是对儿童,现在我们国家出生的新生儿都要常规地进行卡介苗的预防性接种,主要预防性措施是这些。
哪些症状说明得了结核病?
主持人:大家要注意好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避免疾病发生。请问一下马主任,有哪些症状说明得了结核病,作为结核病人的家庭或者朋友,他们如何做好预防呢?
马屿:得了肺结核有两方面的症状,一个是全身症状,感觉疲乏无力,消瘦,夜里出汗,这是全身症状,有部分病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比如说低热甚至更高的热。第二个是呼吸系统的症状,包括病人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者血痰,慢性咳嗽咳痰两到三周,经过治疗无效,没有别的原因可以解释的,这是结核病的可疑症状。
临床专家马屿主任
第二方面谈一下结核病怎么传染的,对亲戚朋友怎么预防的问题,因为结核病的预防,主要的是肺结核,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所谓的叫飞沫传染,也就是肺结核的阳性的病人,当咳嗽的时候,会咳出非常多的飞沫,就悬在空气里。假如在一个很密闭的房间里,病人在这个环境里,咳嗽出的结核杆菌能够悬浮在空中四五小时,和他密切接触的病人和悬浮空中的小飞沫,而这些飞沫含有结核菌就会感染。预防方面包括两个,一个是积极治疗结核菌,结核菌变成阴性,就没有传染性。第二,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在传染期间,结核病人和健康人在同一个屋子居住,并且屋里通风良好。在通风良好的环境里,就不能存活那么长时间,传染就降低了。
严重的耐药性结核等同于癌症
主持人:马主任,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目前结核病患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流动人口结核病人增多,二是耐药结核病的挑战,有一个说法是严重的耐药性结核等同于癌症,马主任能说明一下什么是严重的耐药结核性?
马屿:首先讲讲治疗结核病有多少种药,现在有十几种抗结核的药物,分成一线抗结核药物、二线抗结核药物。一线抗结核药物就是抗结核治疗当中的基本药物。对这十几种药假如结核病人咳出的痰分析出来的结核菌对一种药耐药叫单耐药,对一线两种主要药物耐药,我们把它叫做耐多药。现在看看所谓叫严重耐多药结核病不仅仅耐一线的两个主要药物,还耐二线药物主要药物,假如对这两个药物也耐药,一线、二线最主要药物都是耐药,叫严重耐药。为什么说严重耐药,结核病就相当于癌症,就说现在剩下的药物对他的效果都不好,治疗效果都很差。
周林:应该比癌症还可怕,癌症是不传染的,这个病既然不好治疗,还传染人,而且被它感染的病人,同样是耐药结核病病人,应该比癌症更可怕的传染病人。
主持人:周主任,针对目前结核病的现状,疾控中心有什么举措呢?
周林:国家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从防治经费来说也是逐年增加,从以前国家每年四千万转移支付用于结核病控制经费,已经涨到每年四个亿,我们国家对结核病,像马主任提到的,结核病可疑症状者,有咳嗽咳痰两者的病人,这些人视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这些人到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检查,第一次带胸片,第一次是咳痰片检查免费的,这些人一旦确诊肺结核,去结核病防治中心治疗,抗结核药物是免费的,在治疗期间咳痰片检查是免费的,这些人享受到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免费督导管理。
主持人:很多网友知道结核病日我们会请到两位专家做活动,预先提了很多问题。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