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合称。在南方,大肠癌又叫“癌老二”,意思是,大肠癌是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在国内范围内,虽然大肠癌还居第五位,但其增速强劲。
为什么大肠癌发病率有如此快的增速呢?人们熟悉的解释是:生活方式西方化。人们熟悉的解释是:高蛋白质、多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模式。为什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大肠癌?下面我们请来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中冕主任,为大家做详细的分析。
郑州大学二附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 张中冕主任
专家简介:
职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二附院肿瘤科主任。
社会职务:河南省缓癌协会理事,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恶性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常委,河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专长:长期从事肿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小鼠高选择性肝转移癌模型,并进行了脂质体猪苓多糖抗肝转移癌作用的研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ERCC-1、P27kip-1、TS、TOPOⅡ等指标预测化疗疗效,首先应用开普拓联合顺铂治疗小细胞肺癌以及低剂量脑部预防放疗,明显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治愈率。
近年来就肿瘤临床研究生物免疫治疗技术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放化疗毒性,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治疗,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让广大肿瘤患者朋友们看到了曙光。
主持人:请问张主任,俗话中常说的“吃得太好放臭屁”是癌信号吗?
张中冕主任:在传统饮食习惯下,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后,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
但是,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菌群失调,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胺,或为液体,或为挥发性气体,十分臭。所以,有些时候人们吃得太多太好,肠道负担太重,就会放臭屁。放臭屁,不仅是难堪的事,还是一个危险信号。
主持人:请问张主任怎么从大便看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与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有哪些关系?
张中冕主任:最理想的情况:假如,食物中膳食纤维的一定量和相对比例充分,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最糟糕的情况:假如,膳食纤维摄入少,肠道蠕动慢,排空时间长,粪便又干又硬又少,对直肠的刺激也不够,便意少,没有每天排便的欲望。同时,大肠中的胺类等有毒废物来不及随粪便排出,在体内积蓄时间过长,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只得“自产自销”:达到了一定浓度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导致全身性的毒素增多。因此,便秘人士往往皮肤干涩、暗疮频发,而最接近毒素的大肠壁细胞,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炎症,甚至发展到癌症。
主持人: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有生活方式有怎么紧密的关系?
张中冕主任:虽然大肠癌的病因,医学家还未完全揭开,但他们已经发现发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本文意在从生活方式角度,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肠道功能,避免大肠癌风险因素。
值得提醒的是:肠道的功能状态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有很大差异。进食、紧张、药物和疾病,甚至社会文化形态都对肠道功能状态有影响。然而,排便次数是因人而异的,正常的排便次数范围从每周2~3次到每天2~3次不等。
不过,如果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或粪便量有改变,或粪便中有血、粘液、脓液或过多的脂肪物质时,就要小心是否发生肠道疾病了。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