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运动事业,很多人对于健身都比较热衷,健身不仅可以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今天我们要聊聊中医健身,一起听听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的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曲黎敏
专家简介: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优秀中医文化学者,长期致力于传播和推广中医文化。主要著作有《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从字到人》等。
主持人:您在解读《黄帝内经》时,特别强调两个观点:一是“道以医显”——医道是国内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二是“从医入道”——医学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捷径。那么,传统健身与“医道”有什么关系?
曲黎敏:国内传统文化讲究“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较好体现当属传统健身了。它既可以让人体验到自我身心气机的生发与敛藏,又可以让人感悟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在古代,传统健身称为“导引”。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在远古时代,由于天常阴雨,水道淤塞,沼泽遍地,先民们常年居住在这种潮湿阴冷的地方,导致人体内气血瘀滞,筋骨萎缩,腿脚发肿,行动困难,于是当时的尧帝便编了一种舞蹈,教人用舞蹈来宣导气血,通利关节,消除腿脚病痛,这种“舞”大概就是“导引”术的前身。“导引”主要注重“以形导气”,以肢体的形态来引导气的运行,利用人体紧滞、松畅的原理来导引气,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传统健身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伸过懒腰,这几乎是传统体育健身的核心动作,其理论化的表达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易筋经》当中的“韦驮献杵”第三势。从医理上讲,“善伸数欠”是胃气不舒的表现,当人两臂上举,掌根外撑时,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就是三焦气机就得以舒张,胃气不舒的毛病就得到了缓解,如能长期坚持,必然对身体有益。
传统健身是儒、释、道、易、医的生动体现。学习传统健身,浅则健身,深则悟道
主持人:中医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那么,传统健身如何体现这一理念?
曲黎敏:传统健身是儒、释、道、易、医的生动体现。学习传统健身,浅则健身,深则悟道。
比如道家重自然,体现在传统健身上,就是身体始终保持松、静、自然,坚持“以形领气”,不刻意,不勉强,先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儒家重德行,但修德的前提是先正身,而正身形也是传统健身的功夫。佛家重修心,健身功法的起式都在于静心,而收式重在引气归元,气机或收于心,或收于丹田。传统健身与《易经》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比如处处讲坎离相交、水火既济,《易筋经》里的每个动作里都呈现太极之象。
但总的来说,传统健身与医家的关系最为密切。医道的经络气血就来源于远古练功家的体悟;而不明经络气血,也就不知道健身在干什么。如果说舞蹈如同少女对天性的尽情表达,那么,传统健身则像一位尊贵的老人参禅悟道,冷静、柔和、写意,但根底深厚,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医学理论支撑。
汗为心液,大汗法对身体的损害不言而喻。锻炼应该适度,微微全身出汗就可以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