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糖尿病 > 彭永德教授谈如何做好血糖监测

彭永德教授谈如何做好血糖监测

时间: 2013-03-18 18:21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彭永德教授谈糖尿病如何监测血糖?

  主持人:各位求医网友大家好,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彭永德教授跟我们聊一聊国内糖尿病防控面临的形势以及糖尿病管理以及血糖监测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欢迎彭教授。

\

  彭永德:各位网友大家好。

  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

  主持人: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立即行动,您怎么理解这个主题,为什么要立即行动?

  彭永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我们全球拥有糖尿病患者超过3.8亿,我们国内目前据08年国内的调查,现在国内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危害性在于它带来各种慢性并发症,是现在主要的影响人民健康的一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们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另外糖尿病的发展这几年还是以比较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所以面对目前这个严峻的形势包括我们国家在内,我们各级政府、学术组织还有糖尿病专业的队伍实际上对糖尿病给予极大的关注。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就针对这个形势提出防治糖尿病应立即采取行动,而且这种行动不仅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是面对整个人群。大家都要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

  主持人:具体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预防?

  彭永德:糖尿病的防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问题。

  第一个层面对我们公共层面的,对所有的民众大家都要了解糖尿病,大家应该清楚糖尿病的发展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化导致了患病人数的急遽增长。我们进行大力的糖尿病知识的宣讲,让我们的民众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提出来管住嘴迈开腿,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肥胖,减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需要我们对那些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比如体重超重或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者原来有高血脂、脂肪肝的,再有家里有家族史,过去曾经有过血糖异常的历史,这些人都属于高危人群,这些病人应该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糖尿病检查。同时不能光查一个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这样及早发现高危人群。

  第三,对广大糖尿病患者要进行综合合理的治疗,我们提出来首先大的综合就是你要良好的控制血糖,良好的控制血压,良好的改善血脂,另外还要控制体重,还要戒烟限酒,这是大的方面。对于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怎么进行血糖管理,也要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另外糖尿病血糖规律的监测,还有合理的饮食,另外适当的运动,还有药物,这些应该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治疗,这样的话才能真正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减少死亡。从这几方面着手。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糖尿病的发病

  主持人:彭教授再跟我们谈谈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彭永德: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还有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分成两大类,一个是遗传因素,第二个是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病人很多都有家庭多个成员同时患病或者先后患病,说明它确实有一种遗传的倾向。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又相互作用,遗传可能是一个背景,它还不构成糖尿病的发病条件。如果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你再有遗传背景,那发病率非常高。我想我们对每个人,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很多因素。比如说环境因素有哪些,第一人口的衰老,老龄化社会发病率就很高。第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肥胖,肥胖是糖尿病一个非常相关的因素。第三,活动减少,活动量不够,平时运动不够。我想这在现实社会里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平时的体力劳动体力运动非常缺乏,非常不足。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有的小孩出生的时候低于3000克以下,成人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体重婴儿发病率高。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现在有一些药物可以跟糖尿病发病有关,还有一些疾病跟糖尿病的发病也有关。在发病因素里面,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就没有办法人为改变,但是很多方面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比如说你可以从饮食运动的角度进行合理安排,再加上尽可能克服或者减少肥胖的发生,很多人得了糖尿病会埋怨父母遗传,实际上现在发不发病取决于你个人,你后天因素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你有家庭的糖尿病遗传状况,但是你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得病。反过来你没有家庭遗传的因素,但是你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那你也会同样会得糖尿病。这里面更强调改变我们后天的因素,环境因素可以改变。

相关标签
血糖监测
糖尿病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