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肿瘤 > 脑瘤 > 病理仍是诊断“金标准”

病理仍是诊断“金标准”

时间: 2013-04-15 16:3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病理仍是诊断“金标准”

  张志文:既然脑瘤对身体的伤害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才能及时确诊而不延误病情?张志文特别提醒,脑瘤和其他肿瘤一样,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CT脑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上对脑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疑有颅内肿瘤者的优选检查手段,通过扫描可以明确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范围,并初步判断肿瘤性质。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做磁共振成像,它对人体的辐射较小而且影像更为清晰,特别是儿童应尽量避免存在辐射的CT扫描。”必要时临床上还可能使用颅骨X线平片检查、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检查以及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等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对脑瘤病变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争取作出初步的定性诊断。

  在我看来,临床医生在进行任何检查之前,都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详细了解发病时间、症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再高明精湛的医疗技术,有时在诊断上也会存在拿捏不准的时候。“比如有些胶质瘤,影像学上与良性肿瘤很难区别,这就需要通过术后的组织病理分析才能最终定性。”张志文表示,病理学诊断是医学界公认确定肿瘤良恶性质的“金标准”。

  主持人:手术治疗为优选

  张志文:一旦确诊为脑瘤之后,患者最为关心的就是治疗方法。“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只要满足颅脑解剖可达、生理状况允许、医生技术有保障这三个条件,优选治疗方案一定是尽量争取全切肿瘤,它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解除症状最快,效果也最为明显。”

  对于肿瘤较小、生长速度缓慢、手术风险大的年高体弱患者,张志文建议可以采用动态观察,必要时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伽马刀)治疗。

  “除手术治疗外,放疗、化疗也是治疗脑瘤比较有效的手段。对一些通过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颅内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以提高疗效,延缓复发或延长寿命。”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生物治疗如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等新手段也在脑瘤治疗上得到应用。

  对于恶性脑肿瘤,特别是术后复发或处于特殊部位不能手术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悉,这项治疗方法早在 2009年就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并应用于恶性脑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少数的医院掌握并开展了此项技术。

  “简单地说,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就是利用血管生成遏制剂特异性地遏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从而达到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饿死肿瘤的目的。”

  结束采访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张志文还不能回家,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病房的患者。他说,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虽然经常要与“死神”打交道,但依然觉得痛并快乐着。“可以说,我们治疗患者就像艺术家创作艺术品一样精雕细琢,看到病人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顺利康复,我觉得人生才有价值。”

相关标签
脑瘤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