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哪些人是脑中风的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在饮食和运动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范学政: 还是重复上一个话题,这些高危人群包括高血压的病人、具有高血脂的人、高血糖的人和肥胖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以上的人,家族里面曾经发生过脑中风的直系亲属,还有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熬夜、工作压力特别大的人还有一些遗传的因素,以及男性。据统计,男性发生脑中风的比例比女性要高一些。针对这些高危人群,我建议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提前筛查,合理的干预,从饮食上建议食用一些低脂、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尽量少摄取一些胆固醇类的食物,像动物的内脏等等,因为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中老年的朋友,所以不强调过于频繁和强渡大的运动,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可而止,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我建议快走、慢跑或者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选择。
主持人: 那么既然脑中风的危害那么大,中风的诱因也很大,我们在生活当中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预防呢?
范学政: 我是一个神经外科的医生,在讲神经外科的治疗方法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内科治疗,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降压、控制血脂、用一些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类的药物,要坚持用内科的药物治疗。但是内科的治疗对一部分病人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由于特殊原因中风的病人,比如动脉瘤、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用内科治疗就不能很好的治疗脑中风,要进行进一步的外科干预,使这个病相对而言能够接近彻底的治疗。我现在说的是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最常见的引起脑中风的是脑出血,脑出血是由高血压或脑血管淀粉样变引起,出血少症状轻微可以保守治疗,出血量大,达到手术指征需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这个手术大多数医院都可以开展。另一种引起中风的疾病是脑动脉瘤,这个病一旦发生,动脉瘤一旦破裂的话病人会剧烈头痛,病人说是爆炸式的头痛,有耳鸣,会产生剧烈的恶心、头痛,我们会送到医院做CT,就可以明确是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CT的结果,我们有选择性的进行脑血管造影看是否有动脉瘤,看看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动脉瘤,把时间删掉时间诊断清楚再进行治疗。可以采取的手段是开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或者是不开颅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这两种目前都已经是很成熟的手段,使大多数动脉瘤的患者得到比较彻底、有效的治疗,这是动脉瘤引起的中风。另外是脑部动静脉畸形,这种疾病引起的中风我们还是要进到医院进行以上所述的检查,还是用脑血管造影或者核磁共振来明确他有没有脑部静脉畸形的病。如果确诊的话,我们就要进行治疗,就是开颅手术切除术,对于一部分位置比较深的我们可以进行放射治疗。对于不同的动静脉畸形(AVM)选用不同的治疗往往效果还是比较好。另外,如果有颈动脉狭窄还是重复上面的话,进行颈动脉狭窄的斑块切除术,简称CEA手术,使很多的患者以后再也不发生中风。其它引起中风的少见疾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主持人: 那么像您前面说的,我们有网友提到,已经得过脑中风的患者很容易再复发,如果再复发的时候,每复发一次就会加重一次,这个说法对吗?
范学政: 对,这个说法是肯定,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个说法。脑中风发生过一次,第二次发生脑中风的几率要高过没发生过脑中风。如果曾经发生过脑中风,就应该积极地进行治疗和预防,这就是内科治疗的一个范畴,也就是正规和科学的应用一些降低血压、减轻血压粘稠度,具体的药物像贝阿司匹林,阿托法他汀等,有规律、长期的吃这个药,尽量不要让中风再次发作。我作为一个神经外科的医生,我建议,因为脑中风有相当一部分的病人是因为颈部血管狭窄引起脑中风的反复发作,所以我强调的理论是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应该做一个颈部的彩超,看它的颈部有没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可以提前做一个预防性的手术,把颈部血管的斑块通过手术切掉以后继续结合内科的药物治疗,可以使他后半生不再发生中风。
主持人: 刚才您也给我们介绍了已经患病的患者怎么样来预防再次发生,那么在这儿您能不能再教我们一些基本常识,如果发生脑中风的病人在发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的处理呢?
范学政: 应该是这样的,当您的家人或者朋友发生和往常不一样的头痛或者短暂性的失神,或者他眼前发黑、胳膊腿突然没有力量、耳鸣或者口角的歪斜、流口水等等,我们首先从思想上要有这个意识,他可能发生了脑中风,尽量让他平卧、不要紧张,然后头偏向一侧,以防他真是中风之后引起的呕吐或者窒息,然后由呼叫120专业人员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千万不要给这些朋友自作主张进行药物的治疗。同时,在现场有血压计的话可以量一下他(她)的血压,来记录他发病时的血压情况,然后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因为如果发生脑中风话,在3、4个小时里积极的治疗,比如发生脑血栓的话,(脑血栓是脑中风的),如果在3、4个小时里发生之后进行溶栓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要延误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主持人: 谢谢,今天非常感谢范博士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作客,跟大家谈了这么多关于脑中风方面的相关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节目到这儿就结束了,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点击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