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韦峰,男,40岁,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医三院骨科脊柱组,博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九三学社成员。
专业特长:脊柱转移癌、脊柱原发性肿瘤(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瘤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创伤、结核及感染性疾病
研究方向:
脊柱转移癌、脊柱原发性肿瘤(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脊索瘤,软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瘤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创伤、结核及感染性疾病
主持人:什么是骨关节退行性?会有哪些改变?
韦峰:骨关节退行性改变
椎体退行性改变脊椎表面受损后,骨膜上下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即开始活跃,并逐渐长入血肿内,渐渐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如反复刺激,可在同一椎节出现新老病变并存现象。随着血肿的机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于椎体前缘的骨赘(骨刺)。骨赘可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持续牵拉和其它因素,通过出血、机化、骨化或钙化而不断增大质地硬度。椎体前缘的骨赘形成唇状,又称骨唇。可出现多种形态,一般分为离盘型、向盘型和平行型3种。骨赘的出现应视为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能起到稳定椎节、避免异常活动和增加负载平面的作用。但如果骨赘朝向椎管内或向椎弓根发展,则构成对脊神经根或硬膜囊的压迫,将产生程度不同的神经压迫症。
小关节退行性改变当椎间盘和椎体间关节受到损伤后,其稳定性遭到破坏,小关节则发生改变。早期为软骨,渐而波及骨膜下,最终形成损份性关节炎。由于局部的变性,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形成,椎间孔的前后径及椎体的上下间隙变小,易刺激和压迫脊神经和血管,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脊神经的功能。由于脊柱的小关节大多数呈垂直状排列,两侧小关节呈矢状弧形咬合状态,当椎间关节作屈伸运动时,越是下位关节,其负荷量也越大。因此,腰5、骶1与腰4、5椎的小关节最易受累,也最早发生退变。
主持人:引发脊柱退行性变的因素是什么?
韦峰:引发退变的因素:
过度负荷过度负荷可使退变年龄相应提前。如某些项目的运动员及脊柱长期处于被压体位的劳动者。椎间盘最大承受压力为600kg~700kg如果长时间平均压力在350kg以上,即可使纤维环由中心向周围膨出,甚至断裂。
不良体位人体直立位时第3腰椎间盘内压力负荷量约为70kg,如果腰椎向前屈曲,则可达120kg,在此情况下再负重20kg,间盘内压力可升至340kg。但仰卧位时其压力则是站立位的一半。由此可见体位的变化对脊柱退变有重要意义。
慢性劳损某些慢性劳损及某些职业,使脊柱长期处于震动状态,使椎间盘受到持续重复的高压冲击而受到慢性损伤。同时还可使髓核、纤维环对周围韧带造成压力,致其断裂及骨膜下出血,严重者可引起髓核突出。
直接损伤各种暴力均可引起骨关节、肌腱韧带的损伤,加速局部退变的进程。另外,若反复脊椎穿刺、大重量牵引、不规范的推拿按摩等,会使其脊柱结构受到损害,也具有加速退变的作用。
慢性炎症脊柱周围的各种炎症,均可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周围的肌肉、韧带、骨关节,造成脊柱稳定性的改变,加剧其退行性变的进程。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