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好!
主持人:自从优秀民营企业家王均瑶因患肠癌38岁英年早逝之后,肠癌的警钟似乎第一次离得和我们这么近。据有关资料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的癌种中已仅次于胃和食管癌,大肠癌的发病率男性为第六位,女性为第九位。
死亡率男性为第六位,女性为第八位。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人们预防意识缺乏,目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为晚期患者。而针对年轻人来说,由于年轻人免疫力强,所以不发病则已,一旦发病便非常严重,病程发展快,治疗结局不好,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不到30%。由于大肠癌初期很多症状与痔疮极为相似,而年轻患者又缺乏肿瘤常识,受“十人九痔”的误导,从而使病情延误。因此,怎样早期发现大肠癌,怎样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组长、肠病中心主任李世荣教授和国内医科院肿瘤医院张弘纲副主任医师来到健康“名医在线”,和大家聊一聊有关的话题。欢迎二位教授的到来。
李世荣:大家好!我下午和张教授一起漫谈一下大肠癌的发病和相关情况。也希望网友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进行解答。
张弘纲:网友们好!希望网友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们给予解答。
主持人:谢谢二位教授的到来。刚才这组数据的确让我们觉得可怕。就是直肠癌对我们年轻人身心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严重的程度。我们请二位教授回答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几年大肠癌发病率节节升高。
李世荣:像北美、澳大利亚、西欧、北欧等地区发病率很高。根据现在大肠癌的病因研究,认识相关因素最主要的和饮食结构有关系。比如说高蛋白、高质量、低纤维素,这种发病率比较高。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慢慢开始了变化。我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诱发了大肠癌的发生。比如是我们从86年开始做研究,20多年发现,从80年代中开始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到现在是两倍以上的上升。我们调查了一下城乡差别很大,比如说北京和上海,北京CDC有一个统计,大肠癌已经占到整个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这个使我很吃惊。原来北京市是排在第四、五位。这就说明了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确实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增加。这个和国际研究的结果差不多。
李世荣:我们说任何一个病的发病都是两个方面,有内因也有外因。我们说的饮食结构是外面,还有内因,内因就是遗传。大概目前总的说是这样的一个趋势。
主持人:主要是从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家族因素的遗传上面来说,可能大肠癌有增加的趋势。张教授,从您的角度来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张弘纲:饮食结构和大肠癌相当的密切。像美国,大肠癌死亡率已经占到了第二位,仅次于胃癌。
日本是东方饮食结构,但是近30年期间日本的大肠癌发病率一直在升高,就是他们饮食的西化。上海1972年到1994年,这20年间男性和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男性上升了105%,女性上升99%。但是直肠癌没有明显的升高。一般来说,从病理学认为,高质量,高蛋白的饮食主要是诱发结肠癌,和直肠癌不是很密切。
张弘纲:这个2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20年,就是接触肉食更多。在农村和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城市的营养改善的比较明显,就是高质量,高蛋白更多。一般老百姓不注意进食蔬菜、水果,这样造成食物在大肠中间滞留时间更多,产生一些刺激和胆汁的分泌物,进而产生一些变化。主要的诱因是在这个地方。当然遗传因素也是有的。比如说遗传易感性,还有腺瘤,这个就很容易引发症状。所以腺瘤是大肠癌的重要致命因素之一。我们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疾病,英文的缩写就是FAP,叫做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假如父母中间有一个人有了这个病,他的子女中间有50%得这个病的几率。所以他们在20岁左右的时候应该做一个切除。还有一个是综合症,我们把这两个叫做APC综合症。还有一个遗传的,我们叫做HNPPC,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专门测染色体才能测出。
网友:大肠癌是否会遗传?
李世荣:他们可能会想我父母得了,我会不会得。大肠癌大概分为几类,一类叫反发性大肠癌,不见得上一代传下一代,这个占到75%。剩下有25%是属于有遗传背景的,就是很有可能说一代有大肠癌,你也有大肠癌。
在这25%当中还有10%是大肠癌的综合症。这个问题要说起来挺复杂,我们有一个副教授是专门研究的,而且他自己也做了干预治疗,效果非常好。这一点以后可以做一个专题来谈。
网友:目前临床验证IRRESA疗效没有预期好。
张弘纲:这主要是用于肺癌的治疗。这是一个分子治疗药物。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类似药物,针对肿瘤治疗也是一个研究方向。对治疗的有效率并不是特别高,大概是在10%左右。
大肠癌方面的研究,现在正在进行,还没有结果。但是我们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李世荣:这是属于肿瘤的生物治疗。现在对于大肠癌来说,美国刚刚批准用临床观察,我们的结论是等人家观察之后拿来看是有效还是无效。主要是用于胃癌。
张弘纲:类似的两个药,用以大肠癌的研究不错。这是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不属于抗体。因为抗体一个是叫CA225。
主持人:大肠癌的致病因素包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因为有遗传背景之下的一些遗传因素。
张弘纲:还有腺瘤和息肉,包括混合性腺瘤,腺瘤的因素也很重要。还有一些是炎症,像溃疡性,还有盆腔的放疗和吸烟饮酒的因素。
李世荣:这些都是高危因素。
主持人:引起因素比较大的就是饮食结构的改变。
张弘纲:对,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主持人:对于没有遗传背景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饮食结构的平衡。
李世荣:现在最有效的就是一级预防,问题是很多的肿瘤不明确它的病因,只是相关因素。所以很难说只吃窝头,喝小米粥就可以了。但是饮食结构很重要。总之预防上我们要提倡大家有一个正确的预防结构。98年美国提供的一个金字塔的饮食结构,下面是蔬菜、水果,中间是肉类和牛奶。上面就是糖。其实这种饮食就是我们国内的传统饮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