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方面非常有造诣,能否谈一下哪些冠心病患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是不是介入治疗比心脏搭桥可能风险要小一点?
杨新春:这是网友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一旦得病并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大家面临三种方式的治疗或者选择,我们很难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在不同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如果一个病变是刚发现,病变不是特别重,用药物治疗即可以。如果需要是支架治疗的话,血管狭窄一定达到70%以上,这种狭窄可能会产生比较明确的临床症状。当然在70%以下,我们一般不建议采取放支架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达到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尽量使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慢慢变狭窄的过程尽量缓慢,延缓这个过程。如果60岁达到狭窄的程度,从50岁开始吃药那希望到70岁的时候再发生这种狭窄甚至到80岁再发生这种狭窄,都是可以实现的,这是药物治疗的目的。另外,目前药物治疗中研究出来有一些药物,比如通心络胶囊等,在治疗得当的情况下,有一些病人已经狭窄的血管甚至可以倒回去一些,比如狭窄了50%—60%,经过积极治疗会往后退一些或者基本不往前走,这个在近些年来说逐渐看到有这种苗头,这种情况还有待于以后的证实。至少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病情的进展,这是对比较轻的。
对于狭窄达到70%以上的病人,要看病人病情的情况,如果病人是稳定性的病情,可以用药物治疗,也可以用支架治疗。用支架介入治疗之后最大的好处,主要是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使这个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药物治疗也可以减轻心绞痛的发作,但是狭窄毕竟是存在的。剧烈运动或者运动量相对比较大时,心脏比较累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心绞痛。如果用支架把这个狭窄解除了,可以耐受的活动量或者心脏耐受的负荷程度更大。但从降低死亡率来说,对于一直血管有问题的病人两者是相似的,用药物治疗还是放支架最后对降低死亡率来说两者基本上是一样的。
血管狭窄如果处在不稳定状态,发生了急性不稳定心绞痛,发生心肌梗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倡用介入治疗是优于药物治疗,当然介入治疗要辅助于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的病人不稳定的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应该加上介入治疗,两种方法结合来治疗的话,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血管条件差也非常弥漫,用支架的方法很难能够达到让几只血管都介入得比较好,就像道路到处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搭桥的方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搭桥的方法相对来说对多只血管病变或者血管病变比较弥漫,介入治疗不太适合的情况下可能搭桥治疗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疾病不同阶段在疾病的不同情况下,这三种治疗方法是各有利弊相互补充,在医学上存在三种方法并存的形式。
如何预防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问题?
主持人:通过杨主任的介绍,患者还有网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冠心病的病人身体环境、发病因素不同,我们放了支架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有再狭窄的可能,有没有预防的方法?
杨新春:过去有了介入治疗这项技术以后,等于在我们人类治疗冠心病来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也算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但是随着介入治疗出现以后,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是刚才你提到的再狭窄的问题。我们体内有一个情况,如果血管本身已经狭窄,如果再去刺激它,比如球囊扩开,比如放个支架,对它有一些刺激,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人类对刺激会产生反应的。有人反应非常激烈,放过支架的地方或者球囊把这个狭窄,比如70%—80%的狭窄扩开了,反而几个月以后这种狭窄程度还大于当初的狭窄。或者介入治疗时扩得比较好,但是几个月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再狭窄。医学界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这个困难,本世纪初出现药物涂层支架或者药物洗脱支架,在支架上面我们放了一些药物,这些药物使血管反应不要太强烈,不要形成再狭窄的药物,这些支架放到体内使得再狭窄率大大下降,现在再狭窄率只有不到10%大概在6%—10%的范围内。但是药物支架也有它的问题,放过支架的人知道,医生嘱咐吃一些特殊的药物,这些药物一定要吃,不吃的话支架容易长血栓把支架避掉。用积极的药物治疗以后,也能够克服药物支架容易长血栓的问题,通过药物的方式来解决。在今天的时代里面如果采取得当的介入治疗的话,再狭窄率一般能够控制在10%以内,这种情况还是能够为广大的病友接受的,这个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用了支架一定要注意,有些药物治疗一定要服从医生的指导,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停药,那样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