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地震后灾区积极防范的一种重要疾病,也一直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卫生问题之一,现在又面临夏季这一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首都儿科研究所资深专家、原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方鹤松教授等专家提醒说,我国腹泻病发病数仍然较多,感染性腹泻所占比重较大,治疗时应走出禁食、过多静脉输液和滥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的误区,倡导应用口服低渗补盐液和肠道粘膜保护剂等普适性治疗,切实提高腹泻病治疗水平。
主持人:如何消除危险因素 降低腹泻风险?
方鹤松:在地震灾区免费发送的由国内药学会继续教育与科普部组织编写的“灾后防疫手册腹泻分册”明确指出,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或伤员的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活跃场所,使得菌源产生;灾害导致的环境恶劣,清洁饮用水匮乏、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等情况造成灾区群众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夏季天气炎热,气候潮湿,食物容易腐烂变质,加之蚊蝇滋生,而降雨可导致空气流动性较强,从而使病菌的传播途径广泛,传播速度快。这些因素可导致各种肠道传染病在灾后频发。
方鹤松:上述内容基本概括了腹泻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所以,灾区防控腹泻病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来制订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物;改进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采取消毒、杀虫、灭蝇灭蛆、灭鼠等措施,降低和消除上述危险因素。当前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没有出现重大疫情,就充分证实减少和消除相应危险因素的一系列卫生防疫措施的实际成效。日常生活中预防腹泻也基本如此,关键是严把“病从口入”关,切断经水、食品、接触和昆虫传播等途径。
有关数据表明,防范腹泻病的工作在灾区以外地方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如,2002年全球发生腹泻传染病6000余万例,死亡170余万例,其中多数发生在发展国内家;我国腹泻病的发生每年约8.3亿人次,它是小儿中第二位的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2.09亿人次出现腹泻,其中感染性腹泻约占80%,每年的洪涝灾害更是滋生、蔓延腹泻的温床。
方鹤松:从国内外长期的诊疗经验和研究来看,腹泻病一时难以消除,但可以预防和控制。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