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传染科 > 感染性腹泻 > 儿科医学博士姜毅谈:宝宝如何度过不拉肚子的夏天

儿科医学博士姜毅谈:宝宝如何度过不拉肚子的夏天

时间: 2013-05-10 13:3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求医健康访谈间。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里先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健康成长,求医健康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联合推出系列儿童疾病专家访谈,时间从5月31日到6月11日,请大家届时上网观看。也可以预先提问,或者访谈现场提问。

  今天是系列访谈第一期:关注夏季小儿腹泻。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医学博士姜毅来和爸爸妈妈谈谈如何防止小儿夏季腹泻。姜博士和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

  姜毅:大家好,今天是5月31号,提前祝国内小朋友六一儿童节快乐,同时祝灾区的小朋友能够过一个幸福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小儿夏季为啥容易腹泻?

  主持人:每年的6、7、8月份,是夏季腹泻发生的高峰期,特别是周岁以下婴儿更容易发生。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多发病。请问一下为什么小儿在夏季特别容易腹泻呢?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姜毅:儿童是在发育过程中,腹泻的发生主要见于婴儿,特别是两岁以内的婴幼儿更容易腹泻,这个阶段小孩的消化系统没有完全发育很成熟,这个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复写。而夏天比如7、8、9几个月,也是腹泻的高发季节,因为这个属于蔬菜、瓜果都上市了,大家生吃水果的机会明显增多。如果在水果清洗过程中有疏漏的地方,就有可能有细菌被孩子吃到了体内,这样可以引起腹泻。而夏天也是细菌容易生长,容易滋生的季节,所以相对来说,感染的机会就多一些。腹泻的发病基础根据腹泻的原因不同,发病基础也不一样。腹泻的原因可能因为感染,也可以因为非感染的因素,所以腹泻的发病是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宝宝腹泻需要注意啥?

  主持人:如果家里有宝宝发生腹泻,家长需要做什么,如果不太严重的腹泻,家长是否能够自己在家进行治疗,如何用药?

  姜毅:如果宝宝发生了腹泻,家长首先要考虑一下这个孩子发生腹泻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家长说可能头一天着凉了,有些孩子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病因不同,造成的腹泻症状也不完全相同。家长要查找病因,比如说因为着凉引起的,首先注意腹部的保温,如果可能有感染因素造成的腹泻建议到医院做大便常规的检查。如果家里条件不是很困难,离医院不是很远,出现腹泻以后建议是带孩子到医院去做一个检查,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到医院做检查之前建议事先准备一份大便,这样的话,可以到医院的时候,能很快地,医生拿到大便以后,做化验,做出比较明确的病源诊断。家长在孩子腹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水分有多少,小孩的尿量怎么样,这也是很关键的。

  二岁以下婴儿腹泻怎么预防?

  主持人:姜博士,您刚才说到两岁以下的婴儿是比其他的大年龄的孩子更容易腹泻,请问一下关于两岁以下的婴儿有没有好的腹泻的预防方法?

  姜毅:小孩腹泻预防首先从病因来谈,腹泻可以说感染因素,一般地来说,如果说所谓的感染因素就是吃进去一些被污染的食物,所以家长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所有进食的,比如给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时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净。比如说小婴儿的奶瓶、擦嘴的毛巾都要注意及时地消毒,这样避免细菌的滋生,就可以预防腹泻。

  宝宝腹泻吃些啥好?

  主持人:如果家中有小孩已经发生腹泻了,家长应该如何为生病的宝宝做一些食物选择呢?

  姜毅:孩子发生腹泻以后,他的消化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这个时候消化的吸收能力就更低了,这个时候尽量地少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在喂养方面,也是根据年龄不同,选择的喂养也不一样。比如说婴儿来讲,有些小婴儿尤其是四个月之内的婴儿,主要就是吃奶,这个时候,如果是用母乳喂养,我们尽量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份,而且有对孩子起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等,这些对孩子有好处的。如果喂配方奶的婴儿,我们可以把奶量适当地减少或者做一些稀释。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加了辅食了,加了菜泥、肉泥、水果之类的,这个时候尽量把加的辅食先减去,喂养的成份尽量地单纯一些。如果有的孩子腹泻时间已经很长了,比如小孩拉肚子已经有一周、两周了,这个时候建议这些家长可以给他换一些奶粉,换一些免乳糖的奶粉。为什么这些孩子需要换免乳糖的奶粉?因为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只要达到一些时间,对肠黏膜有一定的损伤存在,肠黏膜损伤以后,表面有一种酶叫双糖酶,会有双糖酶的缺乏,有双糖酶的缺乏之后,孩子不能耐受乳糖,无论是配方奶还是母乳当中含有乳糖,孩子表现为一吃奶就会拉肚子。

相关标签
感染性腹泻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