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穿刺法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取卵方法
主持人:取卵的过程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很神秘,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刘平:是这样的,人的卵在卵巢当中,卵巢当中的卵泡里面有**,取卵是要取这个东西,所以取卵是在卵泡发育成熟、**也成熟的情况下从体内取出来的(过程),正常排卵也是,卵泡成熟、**也成熟,它自己排出来,我们取就是在这个时候取。
现在的取卵手段应该说是非常理想了,甚至我都不敢想象还有什么更理想的方法能特需方法。但过去不是这样,大家知道,国内大陆的第一个试管婴儿是在1988年出生的,那时候取卵可没有现在这样好的阴道B超引导下的卵巢穿刺这种极微创的取卵方式,那时候取卵需要开腹手术,需要腹腔镜进入腹腔中靠近卵巢,再用针穿刺,抽出卵泡中的卵泡液,有时候成熟的卵就游离到了卵泡中,可以跟着一块儿抽出来。现在我们是在卵泡成熟以后,在阴道B超引导下经过一根针穿刺,准确刺到卵泡当中,抽吸卵泡当中的液体,一般来说,成熟的卵是在卵泡壁的一侧,或是它基本跟卵泡分开了游离出来,我们把卵泡液吸出来以后送到实验室,实验室把卵泡液放到培养皿当中,放到显微镜下找卵细胞,这是一个取卵的过程。
主持人:有网友问这个过程会不会很疼,需不需要打麻药?
刘平:我说了,现在全世界都是这么取卵,阴道B超引导下的卵泡穿刺,疼痛肯定有一些,这个疼痛取决于人的忍受力,还取决于穿刺容易不容易,穿刺量大小、穿刺的时间,要说肌肉注射疼痛不疼痛?还是有一些疼痛,但如果技巧比较好,仅仅打一些不刺激的药物,也并不是很疼。有些病人的卵巢周围有粘黏,甚至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就是极容易疼痛的状态,这时候穿刺疼痛可能会比较明显。当没有什么炎症,卵泡位置比较好,穿刺针一进去就能穿到的,这种疼痛就会比较轻。但目前我们医院无法事先让她试一试疼不疼,所以在卵泡数量比较多的时候,病人也都选择在麻醉下取卵,麻醉现在也不是太难做的事情,有麻醉师的监护,尽量打一点点麻醉药,可能会有10分钟意识丧失,完全松驰,失去感觉,这时已经把卵取完了,很快就能把病人叫醒,就是这样一个镇痛麻醉的过程。
当然,卵泡比较少的时候我也建议一些病人不一定要选择麻醉,不管怎么说,麻醉是一个过程,对病人自身也许有近期或远期的不利影响,另外也有一点点风险。
手淫和附睾、睾丸穿刺法是常用的取精方法
主持人:取精的过程呢?好象有的要做睾丸穿刺?
刘平:如果排出的精液中有精子,一般都会选择手淫法取精,因为我们要求把精液排到无菌的容器中,这样精液在分离精子以后才能继续做体外受精的培养,假如精液在采集过程中受到环境的污染和体表、体内物的污染,带上细菌,我们做试管婴儿体外培养的环境中,精子和卵都是很娇嫩的,可能它长得不怎么好,但细菌非常容易在这个环境中生长,如果带进了细菌,细菌就会长得很好,就会影响体外受精的环境。所以在有无菌常识的情况下通过手淫法采集精子是很好的。但有些病人可能手淫困难,不可能取得出来,经过一般治疗也做不到这一点,可能需要做附睾或睾丸穿刺,取出一点点组织或附睾液,这里面含有大量精子,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在显微镜下把这些精子一个个挑出来,再实现体外受精的过程。
还有一部分病人是阻塞性的,排出的精液中没有精子,精子都阻塞在输精管道之中,这些也需要通过穿刺的方法来取。有些是睾丸当中有少量精子,精液当中没有精子,这些也是通过穿刺或切开小切口来取组织,从组织当中取精子。
受精卵经过子宫颈口被送到子宫
主持人:胚胎在体外受精成功以后是怎样移植到女性体内的?这个手术很复杂吗?
刘平:不复杂,当你没有操作和设施时,这个过程是不可想象的,卵也好、精子也好,这都是我们肉眼无法辨认的东西,即使形成了受精卵和试管婴儿的早期胚胎,基本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些东西都是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实验室内操作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有培养箱和显微镜,以及在显微镜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移植胚胎,就是在实验室把胚胎培养好的情况下用非常细而柔软的管子把胚胎和培养液一起吸到管子当中,一点点,量非常少,然后再通过女性的子宫颈口送到子宫当中的过程。现在技术成熟了,这不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病人不了解,不知道有这些手段,不知道怎么弄进去了,以为是多大一个、能看见的东西,常常有病人刚刚弄完一站起来后对我说“哎呀,我掉出来了”,我说这是不可能有感觉的,肉眼都看不见,怎么能感觉到它掉出来了?一般不会掉出来。
主持人:会不会有疼痛感?
刘平:大部分不会有,刚才我说了,通过子宫颈这个天然的口通过一根非常细的管子送进去,子宫颈是通向子宫的通道,宫颈和子宫中间还有一个狭窄的内口,这地方比较窄,也是阻挡一些东西随便进出的,如果是非常窄、非常小的时候,即使移植管很细,都有一种扩张、被撑着的感觉,有人的肌肉被扩张、撑开时会感到一种疼痛,非常非常轻微,有人有感觉,大部分人是没有感觉的。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