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以50-60岁之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在所有肿瘤中所占比例为1%,占血液肿瘤的10%。此病的自然病程为0.5-1年,经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可延长或达到长期“带病生存”的目的。
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
1、骨骼破坏 最常侵犯的骨骼是颅骨 肋骨 胸骨 脊椎和四肢长骨的近侧端 骨痛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以腰部最为多见 其次为胸骨 肋骨与四肢骨 初起时疼痛可为间发性或游走性 后渐加重而呈持续性 局部有压痛 隆起或波动感;可伴发病理性骨折 经常不在负重部位 常有几处骨折同时发生。
2、骨髓浸润 瘤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 引起骨髓象的明显改变,例如增生减低 活跃或明显活跃
3、骨髓瘤细胞对其他器官的浸润 由于脊椎的骨折或骨髓瘤本身对脊神经根的压迫或对脑、脊髓的浸润,可引起神经痛 感觉异常 甚至瘫痪 由于瘤细胞在全身的浸润 使肝 脾 淋巴结肿大 以肝大为多见
4、感染 正常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减低,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患者常有反复感染 以肺部和尿路感染较为多见
5、高粘滞度综合经验征 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提高了血液粘滞度 使血流迟缓 引起微循环障碍 视网膜 脑 肾等器官尤易受到损伤 引起头晕 视力障碍 手足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脑功能时可导致昏迷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M蛋白峰;骨骼X射线检查示多处溶骨性改变;骨髓涂片中找到大量骨髓瘤细胞 若三项中有两项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特色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包括联合化疗、造血**移植技术、沙利度胺、蛋白酶体遏制剂(PS-341)、砷剂、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使患者的治疗缓解率明显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
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全世界患者有450万以上,是发病率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
淋巴瘤的致病因素
EB病毒(DNA肿瘤病毒)、逆转录病毒与淋巴瘤的发病关系密切。另外恶性淋巴瘤还可能与某些细菌感染、免疫缺损、免疫性疾病、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有关。
淋巴瘤的常见症状
一、局部表现:
1、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特点为无痛性、表面光滑,多可推动,质地韧。早期活动,孤立或散在,晚期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可形成溃疡。浅表淋巴结以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多见,深部以纵隔、腹部和盆腔多见。
2、淋巴结肿大引起的压迫症状: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气管、食管、静脉等造成咳嗽、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如果发展迅速,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
二、全身症状:
常有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及不规则发热等全身症状。持续发热、多汗、体重下降可能标志疾病进展,预后不佳。晚期患者常出现贫血,进行性贫血和血沉加快也是判断淋巴瘤发展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结外病变
除淋巴组织以外,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其中以胃肠最为常见,可有上腹痛、呕吐、腹泻和肠梗阻等症状。此外肝脾受侵可引肝脾肿大,发生黄疸;骨骼受侵可表现为局部疼痛和骨折;皮肤受侵可有瘙痒症和痒疹;扁桃体和口、鼻、咽部受侵犯,临床有吞咽难、鼻塞、鼻衄等
淋巴瘤的诊断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淋巴瘤的类型;二是确定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即临床分期。诊断恶性淋巴瘤最关键的检查是取肿大的淋巴结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该检查可确定是不是恶性淋巴瘤,是霍奇金病还是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确立诊断后,应进一步根据临床资料及各项检查结果明确病变累及部位和范围,估计临床分期,便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淋巴瘤的特色治疗
淋巴瘤是对化疗和放疗都是非常敏感的恶性肿瘤,对部分患者来说,自体造血**移植也是很好的治疗选择。天津市肿瘤医院自2001年在国内率先临床应用至今,已成功治疗200余位实体瘤患者,创造零移植相关死亡的纪录,治疗例数和效果均居国内优秀地位,获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专家介绍:
张翼鷟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原国内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多年来师从于有我国优秀血液病专家达万明教授,曾于国际优秀骨髓移植专家NC.GORIN教授所在的巴黎居里大学圣安东尼医院血液科进修学习。擅长急慢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是造血**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在MD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现主持MDS研究方面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军内“十五”“十一五”科研项目多项。国内外共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著10余篇,参编《现代血液病学》《血液病学—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材》等专著4部。
来自:搜狐健康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