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3月3日是国内爱耳日,2014年的主题为“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挡住你的嘴,问问你家正在呀呀学语的宝贝几个问题,看看小家伙是不是能像往常一样正确应答。在北京儿童医院,医生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就发现了不少听力异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会“唇读”而被家长误认为没有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 张杰
专家简介:
科 室: 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喉科
职 称: 主任医师
擅 长: 小儿耳鼻咽喉疾病,耳显微外科,中耳炎及听力障碍的外科治疗,急慢性鼻炎,急慢性中耳炎,气管异物,食道异物等
“0~7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听力损失不仅会造成言语发育迟缓或聋哑,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展,造成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杰提醒家长们,一定要正确预防、及时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尽早治疗,确保孩子的听力健康,摈弃各个环节的预防和诊疗误区。
误区一:只做筛查不管监测。
“什么?孩子听力有问题?怎么可能呢?他出生的时候做过听力筛查,没问题啊!”面对医生的诊断,有些家长很不理解,认为新生儿听力筛查过关了,就等于孩子的耳朵被盖上了长期健康的红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杰主任解释称,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药物中毒、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在后天给孩子带来听力障碍。
因此,张杰主任建议,除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外,新生儿的耳聋基因检测也是对听力保健的重要一环,只需医院采集孩子的足跟血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若结果异常,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
此外,家长还应做到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健康保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3个月婴儿就会对强声音有反应,半岁前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能主动向声源处转脸,不晚于1周岁会有言语意识,家长对此应有所重视,测试孩子听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除听觉之外的其他感觉,如视觉、触觉等动作。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到医院做听觉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