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耳鼻喉 > 突发性耳聋 > 耳鼻喉专家洪巧云谈老年突发性耳聋

耳鼻喉专家洪巧云谈老年突发性耳聋

时间: 2014-03-03 14:3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突发性耳聋的产生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非常大的,同时这种耳聋疾病目前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多见的,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因此大家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的工作,那么为了使更多的人可以有效的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下面请耳鼻喉专家洪巧云为我们介绍一下。

\
耳鼻喉专家 洪巧云

  专家简介:

  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拥有"鼻腔里氏区止血器"、"鼻梁假体"等多项医疗专利,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发表过论文数百篇,发表耳鼻喉专著数本,获奖科研15项,长期致力于耳鼻喉疾病疑难诊疗的可行性研究,对耳鼻喉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人:今年的3月3日是第十四个国内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听力,幸福人生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在您的临床实践来看,为什么会定这个主题?

  洪主任:大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另一方面,国内对于老年人的听力问题往往不够重视。从我们的门诊接待来看,老年人通常是出现中度、重度听力问题以后才来就诊的。而这时候听力障碍就很难解决了。

  很多家庭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就是说人老了,肌体退化,耳背一些是正常的。其实不是。如果人身体健康,即便八九十岁也会鹤发童颜,耳聪目明。六七十岁就听不见,怎么能算正常呢?所以我认为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中度、重度听力问题,什么是中度?什么是重度?是否有标准?另外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根源是什么?

  洪主任:如果对于60-70分贝的声音都感觉听不到,就是有听力障碍了。听力问题通常不是耳朵问题,而是血管问题,比如血管硬化、高血脂、高血糖,这些问题都容易产生听力问题。

  主持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一亿三千四百万,其中深受听力损失与耳病困扰的比例高达30%以上。这个情况是正常的吗?

  洪主任:30%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我们没有统计不敢说。但从门诊量来说是没有这么多的。来医院耳科就诊的大多是年轻人,如神经性耳鸣、耳聋。老年人则相对较少。就像刚才说的,大多数人对老年人听力问题不够重视,觉得老年人就应该耳背,这是不正常的。刚才说过,血管硬化、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都会导致听力障碍,早发现,早就诊,是可以治疗并且延缓的。

  主持人:听力障碍不仅妨碍了老年人正常的联络沟通,也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和睦,不少人还伴自卑、孤独等心理症状。对于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

  洪主任:老年人如果听力有障碍,思想压力就比较大。担心别人说话自己听不见,容易发展到性格孤僻,猜疑,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纾解和发泄,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对于听力障碍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心理指导。当然,这里边关键要看家属。因为老年人的情绪问题通常会影响家庭关系。所以家属要学会理解、尊重老人,要有耐心。要意识到这是老年病的特征,不能与之较真。如果能主动帮老人纾解这些情绪,那就更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老年人都用助听器来解决听力障碍,使用助听器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洪主任:助听器能解决部分听力问题,但一定要佩戴合适,否则会损伤内耳。助听器的选择要依据听力损失程度,选择相应功率的助听器, 购买助听器时,也较好由专科医生或专业人士检查后再选择。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