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说到发病率如此之高,可能很多朋友关心,类风湿关节炎它是如何发病的呢?这个发病的机理是什么?起病的方式有哪些?
赵恒立:1、晨僵现象:病变关节在夜间或日间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僵硬(至少1小时),活动一段时间后缓解,晨僵持续的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呈正比。也就是说晨僵时间越长,关节的炎症越重。
2、疼痛与压痛:关节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其次为足趾、膝、踝、肘、肩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时轻时重。病变关节按压的时候疼痛。
3、关节肿:多因关节腔的积液或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引起,上述提到的关节均可肿大,多呈对称性。
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的患者,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结构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指关节的畸形,如尺侧偏斜、屈曲畸形、天鹅颈样畸形等。
5、除了这些常见的关节,有一些特殊的关节也可受累,如颈、肩、髋、胸锁关节、颞颌关节,(大约有1/4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颞颌关节炎,早期表现为讲话或咀嚼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张口受限。)
6、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都可引起关节的活动障碍。
赵恒立: 总之,我们要知道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它是一个主要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病情多呈慢性且反复发作,个体与个体间病情发展和转归差异较大,如果不给予正规的治疗则逐渐加重,在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不治疗自己逐渐好转的很少,加重的速度和程度在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我们主张个体化治疗方案。) ( 12-11 14:42 )
主持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类风湿关节炎很多朋友非常关心,是不是仅仅就是关节的改变呢?
赵恒立:不是这样的,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系统性的疾病,可以出现关节以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主要有:1、类风湿血管炎:可以累及全身任何一个脏器,如皮肤发生在皮肤及周围血管,可见到皮肤有棕色皮疹,小片状损害或紫癜,甲床有瘀点或瘀斑、肌肉(肌肉可因血管炎而导致局灶性肌炎、肌萎缩和变性)、眼(眼部表现为巩膜炎、虹膜炎和视网膜炎)、心脏、血管、神经等,是关节外损害的基础。血管炎的病变基础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在血管壁的沉积及淋巴细胞侵润的结果,是一种重症类风湿表现,往往伴有高热、寒战、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多,甚至全身进行性衰竭。所以类风湿不单单为关节病变,也可以出现全身的改变,尤其是病情高度活动的患者更要警惕全身病变。
2、肺部:大约30%的患者可出现肺间质性病变,且逐渐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晚期肺间质纤维化出现蜂窝状肺。表现有长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肺部结节样改变。约10%患者出现单侧或双侧的胸膜炎而出现胸水。
3、心脏: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肉芽肿形成、淋巴细胞侵润或纤维化。还可以出现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的表现。
4、肾:可以出现原发性的肾脏疾病,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形尿。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出现肾脏淀粉样变性。长期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可以引起肾脏损害。所以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一旦出现副作用可以及时停药或者治疗.
5、神经系统:(1)脊髓受压:由颈椎骨突关节的类风湿病变引起,逐渐出现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减弱。(2)周围神经因滑膜炎而受压,出现相应的症状。
6、血液系统:可以出现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升高或降低。
7、继发干燥综合征:出现眼干、口干、牙齿成片脱落等症状。
主持人:其实您刚刚讲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仅是关节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全身其他部位的问题。这样的话,有很多的网民朋友说,如果怀疑自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要化验哪些指标?
赵恒立:要去医院化验:1、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发病早期大约7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在疾病后两年中又可有 10%-15%的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出现类风湿因子,也有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所以要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还要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
2、有一些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患者,出现不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单纯靠类风湿因子不能诊断,那么可以检查抗环胍氨酸肽抗体(特异性96.6%, 敏感性46.6%)、抗角蛋白抗体(特异性90%, 敏感性36%)、抗核周因子抗体(特异性94%, 敏感性36%)、抗RA33抗体(特异性99%, 敏感性36%)。
3、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是反应病情活动的指标。
4、关节滑液:有关节积液的患者可以检查关节滑液。
5、拍关节的X线片:一般发病1年以上的患者大多数可以在X线片中出现骨质的改变。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的破坏等改变。
6、磁共振成像:可以诊断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