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中医科 > 中医风湿免疫 > 患了类风湿关节炎,要化验哪些指标

患了类风湿关节炎,要化验哪些指标

时间: 2013-03-19 13:34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其实您刚刚讲患了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仅是关节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全身其他部位的问题。这样的话,有很多的网民朋友说,如果怀疑自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要化验哪些指标?

  【赵恒立】要去医院化验:1、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发病早期大约7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在疾病后两年中又可有 10%-15%的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出现类风湿因子,也有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所以要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还要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体征。

  2、有一些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患者,出现不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单纯靠类风湿因子不能诊断,那么可以检查抗环胍氨酸肽抗体(特异性96.6%, 敏感性46.6%)、抗角蛋白抗体(特异性90%, 敏感性36%)、抗核周因子抗体(特异性94%, 敏感性36%)、抗RA33抗体(特异性99%, 敏感性36%)。

  3、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是反应病情活动的指标。

  4、关节滑液:有关节积液的患者可以检查关节滑液。

  5、拍关节的X线片:一般发病1年以上的患者大多数可以在X线片中出现骨质的改变。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的破坏等改变。

  6、磁共振成像:可以诊断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

  【主持人】经过您上面几个问题的回答,让我们对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说不及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是最后都要发展为关节的变性,导致功能障碍及内脏受一定的损害?

  【赵恒立】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起病、病程、结局不一。一般分三种:

  一种:发病一次以后缓解至少一年之久或不再发作,见于20%患者。

  一种:间歇发作,就是发作、缓解、再发作、再缓解。见于70%患者。

  一种是随着时间推移受累关节数目积累增加,病情日益加重。属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此类占10%。

  【主持人】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是像您介绍的这样的发病,有没有特殊的情况?

  【赵恒立】类风湿性关节炎也都不是像我介绍的那样发病,在临床中没有一种疾病像书上介绍的那样发病每一种疾病都是形形色色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1、成人still病: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表现有以下的特点:

  (1)发热:常为高热大于39度。

  (2)皮疹:多为一过性、多形性,常与发热相伴随。

  (3)关节痛,白细胞升高,伴有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

  2、 Felty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类风湿关节炎,出现在不足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大部分发生在慢性且非常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突出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伴随白细胞减低,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脾大。常伴有发热、乏力、纳差、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3、缓和的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它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手背突发的凹陷性水肿、髋关节滑囊炎及手指腱鞘炎,足与踝关节也可以出现类似的表现;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HLA-B27多为阳性。

  4、回纹型类风湿:其特点为:通常单关节受累,剧烈的关节疼痛,每次发作小于2天,可以出现关节旁的炎症改变,手指腱鞘等处可以出现小结节,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发作时血沉可以升高,5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可以呈阳性,ANA阴性。有的学者认为是一种不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大约50%患者可发展为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是类风湿因子阳性者更易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

  5、老年的类风湿关节炎:老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多表现为晨僵、上肢关节泛发肿胀以及肢带痛。多见于60岁以上的男性,有些人可以以风湿性多肌痛起病,大关节受累的相对也较多,很少出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因子可为阴性。但是类风湿因子阳性者相对预后较差。

  6、非对称性的关节受累的类风湿关节炎:对称性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类风湿关节炎可以表现为非对称性的关节炎。首先,大约5%-20%的病例只表现为单关节受累,以腕关节和膝关节为常见。另外在外伤后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单关节发病较多。通常情况下单关节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转变为对称性病变,但是这种单关节病变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或者长期不变。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中表现多种多样,如果怀疑自己属于类风湿关节炎,就要到医院诊断。

相关标签
赵恒立
探讨
风湿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