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万新华博士谈运动障碍疾病问题
专家简介
万新华,女,医学博士。国内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病学组委员;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神经病学专业学组委员;国内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学组委员。长期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参加过多种旨在预防和治疗帕金森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痴呆、头痛等国内外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实验,专长于运动障碍病(锥体外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以运动异常为突出表现的少见、疑难杂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已建立北京协和医院运动障碍病患者数据库,积累了丰富的专病资源。
求医网友:什么是运动障碍性疾病?
专家:运动障碍性疾病(movement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diseases)。主要表现: 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本组疾病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异常不自主运动。
求医网友:运动障碍性疾病病因?
专家: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求医网友:运动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
专家: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遏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