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心血管科 > 心脏病 > 能详细介绍一下怎样选择治疗药物吗?

能详细介绍一下怎样选择治疗药物吗?

时间: 2013-04-03 13:4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能详细介绍一下怎样选择治疗药物吗?

  记者:能详细介绍一下怎样选择治疗药物吗?

  吴以岭:选择药物西药首先要考虑降脂药、抗凝药,因为形成斑块的主要物质就是血液里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降脂与抗凝可以达到延缓斑块生长、稳定斑块的目的。再就是要选择中药通络药,因为中医学的“络”包括了西医学的血管,特别是一些微小血管在内,通络药物既能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管痉挛引起心绞痛,又能遏制斑块形成,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

  医学界倡导的“金三角”方案其实是一个预防冠心病心梗发生的好方案,即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通络中药。其中,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阿司匹林抗凝,通络中药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效果,并能明显改善阿司匹林抵抗,据统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24%的人失效,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而同服通络中药后,可以继续让阿司匹林发挥作用。还有一部分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应用他汀类药物引起了肝功能异常,这种情况下,单用通络中药仍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记者:前面在心血管病事件链中提到了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这一长链中关键吗?

  吴以岭:冠心病、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都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引发的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发病机理都非常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因心脏多离子通道功能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和心脏起搏电流、心脏传导功能以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快速性和缓慢性往往又会同时发生,因此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很难选药。

  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比如原来缺血轻,因为心律失常而加重了缺血;原来没有心衰,可能因为心律失常造成心衰,原来没有梗塞,因为心律失常可能使斑块脱落了引发了心肌梗塞。所以说在心血管事件链中一定要重视心律失常。

  近年来治疗心律失常也有一个新变化,也就是从对抗心律失常转变为调节心律失常,因为对抗的药副作用都很大,而调律的药物就比较安全,比如参松养心胶囊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循证医学临床研究的中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它针对心律失常络虚不荣、络脉瘀阻的络病病理特点,综合运用了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等通络中药,具有整合调节抗心律失常作用,对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均有独**果。

  记者:一提到心脏病都心衰了就感觉很严重,总认为人就没救了,从医学上看是这样吗?

  吴以岭:慢性心衰是位于心血管事件链后期的一个环节,是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但也不是不能治疗,许多人带病仍可以延年。心衰的突出表现是心慌、气喘、夜睡不能平卧、下肢浮肿。

  过去医学界认为慢性心衰就是心脏舒缩无力,出现瘀血、水肿,所以治疗原则主要是强心、利尿、扩血管。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心脏舒缩无力、瘀血和水肿都只是表面现象。慢性心衰之所以发病,根本在于人体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心脏变大,形态发生改变,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心室重构”,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慢性心衰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所以,治疗慢性心衰不仅要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更重要的是遏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

  治疗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治疗药物的变化。过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药物是地高辛、利尿药、硝酸酯类等,主要作用是强心、利尿、扩血管。现在强调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等药物联合应用,遏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改善心室重构。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瘀血阻络是慢性心衰发病的中心环节,心气虚乏是主要病理,运用活血通络、益气温阳、利水消肿的中药就能起到标本兼治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一种药物既能强心利尿扩血管,又能遏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优势。

  吴以岭简介

  国内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服务专长:**我国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创立络病学新学科,以中医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心梗、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塞、脑出血及后遗症的治疗,对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早搏、房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相关标签
心脏病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