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
主持人(何波):今天在座的有心血管的专家有急救的专家,有网友想请问如果在四分钟之内,在现场怎么做?在现场是不是就叫第一目击者。
主持人(关春芳):李教授可以说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急救专家,现在担任的职务是国内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的会长,是国内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还是世界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学会的成员,李教授一直在为心脏除颤奔走呼吁,同时提倡一个国际理念“第一目击者”。
李宗浩:刚才胡教授把心脏讲得很多了,讲得非常好,我就讲讲第一目击者,这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也可以翻译成第一反映人。十年以前我写了一本书《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第一目击者有特定的意义,如果有一个人一下子倒在地上猝死了,我们周围的人经过AED自动除颤器的培训,这样的人应该叫第一目击者,不是什么知识都没有,什么培训都没有的人。你抢救猝死的人要争分夺妙,如果说专门等待急救中心的人到现场或者附近的医院医生到现场,最快也得十分钟,这十分钟应该说丢掉很多生命的机会。我特别推荐自动心脏除颤器AED,一键式一按钮,一下子解决问题。以前还要分析心率,是不是有心室颤抖,看心室颤抖的心颤波,就算是医务人员也要学心电图。
我在98年的时候参加美国心脏病协会,在达沃斯开完会专门推荐我到了西雅图,我看了几个除颤器,回来还写了一篇所谓的散文。坦率讲首都机场放了,芝加哥机场能做到一分钟,一旦病人发生心脏猝死,最慢的速度一分钟能够拿到除颤器。2000年5月20号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告全美人民书,现在有一个傻瓜除颤器很好,2004年、2005年布什政府51个州的法律已经规定了,只要培训之后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个事情我想了十几年,发明除颤器的人是一个麻醉专家迪克教授,他在1979年根据心肺复苏的技术同时根据心肺复苏的原理设计了一个除颤器就是现在的机器,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特别在西雅图去看了,在消防车、警察的巡警车都有这个除颤器。救护车到了现场,里面的急救人员必须有使用的资格,所以真正要用传统的除颤器最快十几分钟还有20分钟。迪克教授根据复苏的原理设计了现在的雏形,1997年我在德国第十届世界就大会我们俩专门谈过这个事情。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奥运会明年就要开了,我去了两次首都机场,第一次鼓动他们用除颤器,现在首都机场已经有了,但是怎么用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主持人(关春芳):我预先告诉大家一下,大约在9月26号,首都机场的航站1号楼、2号楼正式起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体外除颤器。
胡大一:这个是为非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生肯定会用这个仪器,只限医务专业人员用,如果非专业人员不能用的话,我们没有注意一个目击者或者第一目击者,包括在医院的第一目击者。医院有冠心病的监护室,医生除颤是做了,美国在前一阶段在监护室期间有了很先进的设备,有了除颤器心肌梗死没有下降,直到允许护士除颤死亡率才有所下降,真正实现了除颤器的使用价值。医生要到处流动的,护士是天天呆在病房里面的。如果不培养机场的执勤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他们如果见了这个东西还要再去找护士来做的话,时间就是生命,AED是傻瓜式的,体外自动除颤器是这么一种装置。在有些地方甚至一些大的企业作为人性化的体现,大的企业会装提供生命的保障,我在很久以前很羡慕国外机场的AED。我们过去已经做过一次,我四年以前在同仁医院工作的时候搞过一次,大家知道傻瓜除颤器的概念,第一目击者如果有这种条件的话最简捷最可靠的方法。
李宗浩:美国有一个PAD计划,公众使用除颤器计划,如果不是公众使用除颤器根本没有什么价值。一个是学习心肌复苏,口对口出气,赶紧打电话。马季这个事情我做了调查了解,后来999也找了我,保姆发现马季倒在厕所里面的时候不是马上打电话而是打电话告诉马季的家属,耽误了三至五分钟。侯耀文等于是第一次发病也是最后一次发病,当时现场也是束手无策。一个是要赶紧打电话,生命链起动城市的急救体系,第一个是打电话。最快也要七八分钟,医务人员没来以前做心肌复苏,如果有除颤器的话用除颤器具技术。第三个生命链就是心脏除颤,第四个是高级生命支持,等医生来了。以心脏猝死为代表的最及时最快最适合我们现在实际生活的既是一个抢救理念,也是一个抢救方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