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风湿科 > 痛风 > 痛风患者应去什么专科就诊

痛风患者应去什么专科就诊

时间: 2013-03-12 09:50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痛风患者应去什么专科就诊

  主持人:痛风患者应去什么专科就诊?

  孙明:去风湿专科就诊。以往,痛风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在内分泌科诊治。近年来,把痛风列入了风湿病专科,因为风湿病学科主要研究以骨骼、肌肉、韧带和关节为主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一些中小医院痛风患者因关节红、肿、热、痛而在外科、骨科或皮肤科就诊,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将痛风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丹毒、结核性骨关节炎。有一例从农村来的患者,有明显的痛风性关节炎,在当地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达5年之久。一位运动员痛风误诊为丹毒。由于诊断错误,继而错误的治疗,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主持人:哪些人容易患痛风?

  孙明:一般来说,发生痛风的人通常是生活富裕、体态肥胖,应酬较多的40—60岁男性,且这些人常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某些青少年由于体内先天性缺乏某种酶(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酸转移酶)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而患痛风。

  主持人:女性会不会患痛风呢?

  左晓霞: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氏在分析了痛风发生的人群后,提出了三句名言:太监不会得痛风;女人更年期后才会得痛风;年轻男子荒淫无度才得痛风。迄今为止,前2句名言认为是正确的,行经期的妇女几乎不得痛风,这是因为女性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痛风的发病率升高。一旦突发单个关节的红、肿、热、痛应及时去医院风湿专科诊治。

  主持人:痛风急性发作如何治疗呢?

  孙明:痛风急性发作时,应尽快治疗,并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直至疼痛缓解后3天方可活动。

  急性期的治疗优选秋水仙硷、尽早服用,有效率高。剂量一般0.5—1.0毫克,当出现恶心、腹泻症状时停止服用。24小时服用总剂量不应超过6毫克。

  部分病人服用秋水仙硷后可出现肝、肾损伤,骨髓遏制,这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扶他林、芬必得、瑞力芬等药。痛风急性发作时,尽管有高尿酸血症,一般不急于服用降血尿酸或排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或苯溴马龙。因为突然的血尿酸的下降,反而使关节疼痛部位迁移和症状延长。

  主持人:如果在痛风不发作时,是否需要治疗。

  孙明:对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原则应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遵循合理的生活规律,控制体重,忌烟、酒。因为酒本身除含有一定的嘌呤外,还能减少尿酸从肾脏排泄。食用低嘌呤饮食,多饮水,并服用苏打片,硷化尿液,这样有利于尿酸溶解排泄。定期检查尿酸、肾功能、肾 B超。对肾功能不全者应选用遏制尿酸形成药物,如别嘌呤醇。肾功能正常,无痛风石、肾结石者,宜选用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如已出现痛风石或肾结石需服用降尿酸药物。

  主持人:痛风高尿酸病人应食用低嘌呤饮食,这是为什么呢?

  孙明:痛风的发作常常与大吃大喝有关。因为美味佳肴常含有高嘌呤,高嘌呤最终分解代谢产生高血尿酸,所以,调节饮食构成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环节。痛风病人应尽可能低嘌呤饮食,少吃高嘌呤食物,这样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避免产生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组织免受损伤。

  主持人:哪些是低嘌呤饮食,哪些是高嘌呤饮食?

  孙明:低嘌呤饮食:五谷类:米、麦、高粱、玉米、面条蛋类:鸡、鸭蛋奶类:牛奶饮料:咖啡、果汁、各种水果中嘌呤饮食:肉类:鸡肉、猪肉、牛肉、羊肉豆类:黑豆、绿豆、红豆、豆腐高嘌呤饮食:黄豆芽、芦笋、香菇、紫菜动物内脏:肝、肠、肾鱼:带鱼、沙丁鱼、链鱼、小鱼干主持人:怎样预防痛风,痛风能否治疗?

  孙明:痛风是嘌呤代谢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疾病,绝大部分痛风发作原因不清楚,可以肯定其直接原因是尿酸过多或排泄减少。目前尚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一致病原因,故对大多数痛风病人不能治疗。

  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少食或不食高嘌呤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使尿酸保持硷性,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戒烟戒酒,定期复查,是可以预防发作的。

  主持人:运动对预防痛风是否有帮助?

  孙明:适当的运动对促进新陈代谢、恢复关节功能有帮助,但剧烈运动使肌细胞分解,释放核酸物质,使血尿酸增加,反会诱发痛风发作。故我们认为运动要适度,不要过量。

  主持人小结:两位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痛风的发病特点及如何治疗和预防,当你突然发作单一关节红、肿、热、痛,尤其是在美味佳肴之后,记住,去找风湿科专家诊治。

  如果你是痛风患者,记住清淡饮食,戒忌烟酒、心情舒畅,定期复查血尿酸,可预防疼痛发作。孙明 教授供稿

相关标签
痛风
痛风的病因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