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糖尿病 > 年轻人糖耐量异常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年轻人糖耐量异常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时间: 2013-04-03 17:27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年轻人糖耐量异常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主持人:现在的年轻人如果饮食不规律,运动比较少,如果出现糖耐量异常,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梁晓春:糖耐量异常就是指对糖的耐受比别人差,还没有到糖尿病的程度。是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的中间阶段,这个阶段应该严格控制饮食,保持理想体重,少吃多动,这样能够使部分糖耐量减低的人转化到正常糖耐量,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发展到糖尿病。

  梁晓春:在国外有些用药物治疗糖耐量减低用的临床试验,比如用二甲双胍片、拜糖平干预糖耐量低减。在国内多数还是主张在糖耐量低减时从生活方式上干预。就是说少吃多动,保持理想体重,还要注意精神不要过度紧张。

  主持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会经常喝一些咖啡、可乐等能调节神经的饮料,这个对糖尿病的发病有什么影响吗?

  梁晓春:美国糖尿病年会在前年有一些报道,说咖啡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但是还没有达成共识。所以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把咖啡作为预防糖尿病的措施来推广应用。

  主持人:碳酸饮料或者甜度比较大的果汁饮料要少喝?

  梁晓春:应该少喝,提倡多喝白开水。

  糖尿病人特别容易合并感染,应如何预防?  网友:糖尿病人会不会出现血尿的现象,我血糖控制还行,就是最近出现有血尿的现象,到医院也没有查出是什么问题,比如喝水喝多一些就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梁晓春:如果喝水多一些血尿就没有了,考虑是膀胱炎的问题,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 用一些消炎药就好了,如果没有尿频尿疼的症状,要做尿沉渣的检查,首先看看尿里面的红细胞的形态是正常还是不正常,看看红细胞的来源,再了解病因。

  主持人:这个问题也想到糖尿病人的抵抗力比较差,在饮食卫生上是不是要特别注意呢?

  梁晓春:对,因为糖尿病人特别容易合并感染,比一般人群感染的机会要多得多,造成的原因,有血糖高本身,容易滋生细菌的感染。第二糖尿病人白细胞的吞噬等能力都是下降的,抵抗力就弱。糖尿病还容易合并神经病变,比如说神经性的膀胱无力,也容易合并尿道感染。糖尿病人胃肠道感染也比较多。临床经常有患者稍微吃的不合适点,不干净点,就引起腹泻。

  主持人:也提醒糖尿病患者,不要到不卫生的地方去吃饭,在家做饭的时候,要洗干净,做熟了。

  主持人:最后梁主任对广大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养生、药疗方面给一些建议。

  梁晓春:首先糖尿病人要充分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的控制既要掌握饮食的总量,又要调节好食品种类,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学会饮食交换法,把自已的一日三餐搞得丰富多彩。不能把干果、水果都当作零食随便吃,干扰正常的治疗。关于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认为消渴之病本在肾,故有人认为养生即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学会自我调护,配合药物治疗。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颐享天年。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所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儒门事亲》告诫人们,要减滋味,戒嗜欲,节喜怒,并认为,“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为忧”。

  梁晓春: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糖尿病的发生有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柔弱的遗传因素,但也必须有后天失调,饮食不节,偏食偏嗜;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劳逸失度;气滞血瘀等环境因素才可发病。如同种子在土壤中,要有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如果能够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就可以防止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早在《内经》就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防胜于治,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应该积极宣传糖尿病的预防知识,使人们懂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要保证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生活方式西方化;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理想体重;调节情志,避免紧张劳累,保证气血流通。积极干预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主持人:梁主任可以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治疗糖尿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了,如果患者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想要进行就诊或者咨询的话,请到协和医院中医科进行就诊,梁主任您的出诊时间是什么时候?

  梁晓春:周二、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主持人:网友可以到门诊找梁大夫进行治疗和就诊。或者网友有关于糖尿病的问题想进行讨论的话,欢迎登陆求医网络门诊的糖尿病论坛在线咨询。感谢网友关注此次专家访谈,也感谢梁主任跟网友聊天,我们下次再见。

  (文章转自:搜狐健康)

相关标签
梁晓春
教授
糖尿病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