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内分泌 > 糖尿病 > 母义明主任解说关于糖尿病的常识

母义明主任解说关于糖尿病的常识

时间: 2013-04-03 14:38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尤其发展国内家的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都在急剧上升;而在国内,超过90%以上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在我们身边,绝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2型糖尿病的检出率、知晓率和控制率均不乐观。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好大夫在线与搜狐健康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来谈谈2型糖尿病的防治。母义明教授非常擅长糖尿病的诊治,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

  主持人:首先请您和网友打个招呼。

  母义明主任: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有什么样的区别?

  母义明主任:2型糖尿病是过去我们常常说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1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从这两个名字可以得知,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最大的区别在于: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一定缺乏引起的,必须要使用胰岛素才能控制好血糖;而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引起的,治疗上不完全依靠胰岛素的补充。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1型糖尿病是缺胰岛素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引起的。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区别:①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数为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的病人往往明显超重或肥胖,而1型糖尿病病人体重多正常或消瘦;③不少2型糖尿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即“三多一少”,而1型糖尿病起病时“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④在治疗上,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便可以达到满意的控制。另外,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而1型糖尿病则不是。

  主持人:刚刚我们提到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持续增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主要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原因造成发病?

  母义明主任: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一般都是指2型糖尿病,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的95%左右,1型糖尿病只占3%—4%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2型糖尿病的迅猛增加导致我国糖尿病病人数量激增。

  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相对复杂的,并不是像我们所熟知的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那么简单,2型糖尿病是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复杂病。所谓的生活方式改变跟社会的演变是一定相关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由六七十年代的碳水化合物为主型转变为如今的以蛋白为主的肉食居多,以前走路、骑自行车的交通方式已被坐车、坐地铁、乘电梯等所取代。现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拼命挤向城市,目前40%左右的人口城市化;此外,人口老龄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年一代承上启下、上有老下有小,一人工作赚钱得养活一大家人,所有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压力。而且,如今电视、网络、游戏等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导致我们宅在屋里的时间越来越多,运动却日益减少。

  此外,遗传背景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致病因素。如今糖尿病患者基数增大,父母一代糖尿病患病增多,儿女肯定受到影响。假如一位中年的**志怀孕的时候患上糖尿病,你想想小孩能不受到影响吗?怀孕期间血糖异常,吃的多、体重增加明显,孩子自然也胖,这样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容易患糖尿病。

  因此,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生活压力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加上遗传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主持人:2型糖尿病相较于1型糖尿病更容易漏诊,更加隐秘,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怎么早期发现和确诊?

  母义明主任:2型糖尿病相较于1型糖尿病更容易漏诊,这是毫无疑问的。2010年,我们在国内抽了162个调查点,调查了将近十万人群,结果发现有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并且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大部分来就诊的病人都或多或少有相应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建议广大网友注意以下几个因素,判断自己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①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②家人偏胖,自己体重超标;③最近无原因出现小便增多、口渴;④乏力;⑤吃得多但是体重还下降。遇到以上这些情况一定要注意监测一下自己血糖。

  由于人们普遍缺乏对健康的正确理解,因此严格的体检制度是必要的。我们建议40岁以下人群每一到两年做一次常规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体检。

  主持人:如果去体检哪些指标表明自己有糖尿病?

  母义明主任: 空腹血糖(禁食八小时以上)大于7mmol/L或随机血糖大于11.1 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糖大于11.1 mmol/L,只要这两个标准里面有一条再加上有多尿、烦渴多饮等糖代谢紊乱症状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三多一少” 症状,仅仅是血糖高,则需要复查血糖,只要有两次血糖高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现在国外也推荐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测糖化血红蛋白,美国推荐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我们知道血糖会因为饮食、运动等因素出现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相对稳定,反映了平均三个月的血糖水平,因此在理论上拿这个指标来衡量糖尿病更加准确更可靠。但是,目前国内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不统一,还没有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主持人:刚刚您也提到有些病人是在有了并发症之后才发现自己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如果不积极治疗会有哪些具体的并发症,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母义明主任: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血管,而血管遍及人的全身,因此我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无处不在。老百姓简单地将糖尿病并发症分为致命的如心梗、脑梗、肾功能不全,降低生活质量的如视力下降、走路不稳、手脚疼痛麻木。之所以人们提到糖尿病并发症时通常会想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因为这些在老百姓眼里是致命的。从医学角度上,我们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指累及心脏血管、脑血管的病变,微血管病变包括末梢神经、眼底、肾脏、皮肤、胃肠道血管的病变。糖尿病的并发症无处不在,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

  主持人:因为病变是在血管里面,而血管是全身遍布的。

  母义明主任:举个例子,假如一栋大楼里面的水管系统由于水质的问题导致水管腐蚀生锈,显然大家都能理解水管不可能是一个地方坏了,糖尿病的危害也是这样的。在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中,糖尿病已跃居第二位,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政府将拿出大量的钱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及并发症将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

  主持人:2型糖尿病是必须得积极治疗的,我们临床上如何积极治疗才能延缓2型糖尿病进展的脚步?

  母义明主任:首先是预防糖尿病,其次是防止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预防糖尿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传统的饮食结构不变。国内传统的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占60%至65%,碳水化合物即馒头、米饭、粮食谷物类;蛋白类占20%左右;脂类的能量不能超过25%。还有一少部分能量来源于蔬菜、水果,里面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这些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坚持运动。减少坐车、乘电梯,回归过去的走路骑自行车或者坚持每周去健身房。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出门运动,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第三、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第四、调整心态,避免超负荷的工作。

  最后,健康要从孩子抓起。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6个大人宠着一个小孩,每个小孩从出生起就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营养富足、缺乏运动导致孩子普遍偏胖。从小就开始超负荷,随着年龄增长,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必将相继出现。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