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什么特点?
何立刚: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部位不同,时期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急性期,以回流障碍为主,可伴有肢体的急性炎症反应;慢性期,其病程演变从闭塞过度到再通,从回流障碍演变为倒流性和回流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而高静脉压和淤血是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主要特征。
1.肿胀 是肢体DVT的主要表现之一。
急性期:患肢可由于急性的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迅速的肿胀,轻重不一,多较严重。如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表现为小腿部,尤其是腓肠肌部位的饱满、紧张,肿胀呈非指陷性,伴有局部的压痛和牵拉痛,有时症状不甚明显,以至被漏诊;如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出现整个肢体或其远端2/3的急性肿胀,肿胀多呈凹陷性,肢体肿胀甚于足部,伴有深静脉走行方向的疼痛和压痛,皮肤可有轻度紫绀,皮肤温度可略有升高。但有时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则肿胀可呈非指陷性或混合性,足部(如足弓和足趾)肿胀明显。如发生股青肿,则会出现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张力极高,可伴有皮肤紫绀、水泡,疼痛剧烈。严重病人一天之内患肢可比对侧增粗10cm以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近侧扩展,可累及下腔静脉,引起双下肢水肿,常呈对称性,耻骨上区和外阴部也呈现肿胀。
急性期内如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如应用溶栓、抗凝、中药治疗及抬高肢体、促使回流等措施,肿胀可逐渐,甚至迅速减轻或消退。
慢性期:患肢可因栓塞静脉内血栓的溶解、静脉再管化,或侧支循环的逐步建立,血液的回流状态改善而再通,但静脉瓣膜遭到破坏,失去原来的功能。因此出现以阻塞所造成的回流障碍和再通后由于血液倒流导致静脉高压郁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而这时的肿胀可长期存在,肿胀可呈指陷性或非指陷性,站立或行走后加重,可有间歇性静脉性跛行,抬高肢体休息有时也难以完全消除;伴有胀痛,浅静脉曲张,部分病人可逐渐出现足靴区营养障碍。出现小腿皮肤发黑、发痒,且范围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俗称臁疮腿)。
2.疼痛
急性期疼痛常和肿胀同时并存,起病急,同时有疼痛和压痛。
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疼痛特点除自觉小腿的胀痛外,主要是腓肠肌牵拉疼痛(Homans征)及有腓肠肌挤压痛(Neuhof征)。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之疼痛由二种因素酿成,第一,血栓在髂-股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第二,远侧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因郁血所引起的胀痛,程度不一,疼痛大多不严重,呈沉重感或钝痛,站立时加重,卧床或抬高患肢可得到明显缓解。而压痛位于髂-股静脉的体表部位,以股三角区最明显,体格瘦弱者,常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
如肢体形成股青肿时,疼痛异常剧烈,肿胀严重,皮肤暗紫发凉,起水泡,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伴高热,常有休克甚至肢体坏疽。
慢性期(后遗症期)疼痛类似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之胀破性疼痛,多于站立、行走后或下垂肢体后加重,抬高肢体可获缓解。可伴有浅静脉扩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营养障碍等表现。
3.浅静脉曲张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以增加髂-股静脉阻塞平面远侧的静脉血回流,大都随着肿胀程度减轻而愈加明显,同时在受累侧下腹部和髋部都可看到浅静脉曲张。当下腔静脉阻塞或血栓繁衍到对侧髂-股静脉时,为了分流下腔静脉阻塞远段的静脉血,侧支循环均处于扩张状态。浅静脉曲张的范围,除双侧下肢和外阴部外,一直可延及腹壁和胸壁。
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急性期浅静脉很少出现扩张、显现,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后期,多数可以再通,但踝交通支早期可受到破坏而功能不全,可以出现小腿远侧的浅静脉扩张,伴有足靴区色素沉着、硬结、瘙痒等营养性变化。
4.其它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有一部分松软的血栓处于浮游状态,与血管壁粘着不紧密,易于脱落,有形成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出现急性咳嗽、胸痛、咯血、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猝死。
上肢DVT发病前常有上肢拉伤、过度用力、过伸或过度外展,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等病史。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和皮肤紫绀等四大症状。患肢浅静脉及患侧胸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发病初期可伴有动脉痉挛,肢端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可自行缓解。初期也可出现血栓脱落酿成肺动脉栓塞。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