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骨科 > 强直性脊柱炎 >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趋势介绍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趋势介绍

时间: 2013-10-08 17:32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我们提到强直性脊柱炎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这个医学名词并不是太多,现在它发病的趋势或者发病的比例是怎样的状况?[10:02]

  [肖正权]:发病比例是千分之三,也就是一千个人大约有三个人患上强直性脊柱炎,所以我们大街上经常看到有人驮背,不是很老了就驮背,指很年轻,四五十岁就罗锅了,而且那个罗锅感觉他的脖子,他的颈椎和身体连在一起,一回头的时候是全身在回头,比如说在后面说老张,我们是一回头就知道是谁,我们就搭上话了,他不是这样,你喊老张,他得把身体全部转回来。[10:02]

  [主持人]:那发病的比例集中在什么年龄段?[10:03]

  [肖正权]:发病时间段是14—25岁是高发年龄,一般都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到25岁生长最高峰的时候,这个病开始发作了,青壮年患病率或者发病率很高。从男女比例来讲就更有意思了,叫9:1,9个男性1个女性,女性发病率相对要少得多得多,同时女性发病的程度也要比男性轻得多。[10:04]

  [主持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10:04]

  [肖正权]:这个在医学当中我们也正在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男女比例为什么相差这么多,可能和雄性激素有相关性,但是没有科学的验证到底和雄性激素关系多么密切,从我20年的研究经验来看,我认为第一和雄性激素有关系,第二发病时间段也和我们的激素水平,每个人在这个时间段的激素水平有相关性,这个还需要科学进一步的探讨,给大家一个答案。[10:04]

  [主持人]: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说强直性脊柱炎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就是遗传因素在这个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是这样?[10:04]

  [肖正权]:强直性脊柱炎就是个遗传病,目前说强直性脊柱炎有一个标志性的检查叫HLAB27,这么一个检查的标志,HLB27叫遗传基因密码,我们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当中90%的人身上都能找到HLAB27阳性的,但是有的专家可以说是B27阴性就没有遗传性,这个我有不同看法,因为强直性脊柱炎阴性也出现家族性发作,如果出现家族性发作,它不是个传染病,那就应该是个遗传病,非遗传病就是我可得,但是我的姐和妹、儿女不会得,这样的疾病是非遗传病,如果遗传病可能在我们族群当中经常有。B27阴性的也在族群中经常有,就说明我们在科学检查手段上还没有发达到这种水平,就是能够继续深化的查其遗传基因密码,破解遗传基因密码,所以我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就是一个遗传病,无论它的B27是阴性还是阳性的,都具有遗传性,但是现在科学当中还没有统一,所以在标准认识上,就是阳性具有遗传性,阴性不具有遗传性,但是还需要科学探讨。[10:05]

  [主持人]:我们知道现在很多新婚的夫妇结婚前都进行婚检,能查出来吗?[10:05]

  [肖正权]:这个现在是非常遗憾的事情,HLAB27的检查,在正常体检项目当中没有,在我们的婚检项目当中也没有,没列入婚检项目,也没有列入体检项目,所以正常的体检、婚检看不到B27,我经常在体检会议上呼吁,把遗传基因密码也纳入体检当中,但是这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医学会走到这一天,会在检查过程当中更加的仔细、更加有推断性的检查,如果这样检查了完全可以预防根本不发作成患者,所以对预防医学是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理念还不够**,所以还没有把预防医学的问题提到比医疗还要高的水平上,所以预防还低于医学的认识,从我个人讲预防医学要高医疗很多,这样大家很多人就不至于病了到医院去了再看病,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理念,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会逐渐的进步。[10:06]

  [主持人]:那比如说父母双方有一方,尤其男方有这个遗传基因的话,他的后代携带这种基因发病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10:07]

  [肖正权]:非常非常大,首先他已经是发病族群,但是并不一定发病,和别人比较他100%有发病的可能的。有很多患者经常问我,说肖大夫,你说是遗传,可是不对啊,我爷爷或者我爸爸都没有问题,我孩子也没有问题,就我有问题,这个不是吧?我说遗传是肯定的,但是免疫功能不失调的条件下不可能发作,比如说木材可以着火,木材具有着火的潜在特性,铁就不能着火,所以家里放着钢铁,说气温升高之后钢铁着了,听到没有?没有听到。但是放着木材有可能就能着火。就是这个族群是这样的,就是一个木材的族群。所以能不能着火还得看温度,还得看有没有人点火,最主要的是那个点火点就是那个发病点。[10:07]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