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您好,刘建民教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现颅内多发的动脉瘤建议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刘建民:其实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首要的目标是确认责任破裂动脉瘤,并针对破裂动脉瘤实施确实有效的外科干预治疗。至于外科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动脉瘤部位、大小和形态等多方面。血管内治疗较之外科开颅手术夹闭,其优点在于不受手术入路的影响,可以从单一股动脉入路完成所有的多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而对于双侧不同部位的动脉瘤,采取开颅手术治疗会受到手术入路的限制。
网友:一个大型动脉瘤患者,前后共做了四次手术,全部是介入治疗,最后一次采用了弹簧圈联合onyx胶治疗,目前还在随访中,当时术后造影见动脉瘤栓塞致密。不知道对于大型动脉瘤,尤其是对那些没有密网孔支架及flow-diverter device时,采用弹簧圈、球囊及onyx 胶联合应用可不可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建民:研究证实,动脉瘤的复发与否一方面与动脉瘤是否致密栓塞有关,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采用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大型动脉瘤,可以提高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愈率,但是,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支架对于这类动脉瘤不仅起到保护载瘤动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重建血管,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特征。在于没有密网孔支架的情况下,多支架重叠技术可以部分替代这方面的功能。
网友:(续)目前对于新方法:1.flow-diverter device应用前景如何?2.密网支架引进?3.颅内大动脉瘤介入技术方面创新之处等问题还需您多多指导。谢谢您!
刘建民:flow-diverter理念的提出对于大型和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是一个大的飞跃,虽然有初步的研究指出存在晚期出血的病例,其应用的前景还是非常喜人的。目前,pipeline、silk等专用flow-diverter进入国内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的tubridge有望能尽早启动多中心研究,相信一定将有出色的表现。欢迎你到我们中心交流指导。
网友:能否请刘教授谈谈支架柔顺性与径向支撑力的统一前景? 另外,介入治疗能否完全取代开颅夹闭动脉瘤治疗这一方法?
刘建民:支架的柔顺性和径向支撑力是一对矛盾,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支架径向支撑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支架编织和雕刻方法,开环或闭环设计以及焊点的多少,支架网丝的直径,材料的材质等因素,调整支架的柔顺性,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和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合作。 目前,由于介入诊疗技术和材料的进步,绝大多动脉瘤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获得治愈,对于某些部位的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取代开颅夹闭的趋势,例如,今年来,我们中心后交通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开颅夹闭治疗的病例越来越少,近两年的该部位动脉瘤均采用介入栓塞治疗。但是,开颅夹闭动脉瘤仍然是神经外科的经典手术,是神经外科医生的基本技能,对于介入治疗较难到达的部位和特殊形态的动脉瘤,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网友:刘教授,你好,请你谈谈现在使用的几种颅内支架的优缺点,您在临床中是如何选择使用的,谢谢
刘建民:就动脉瘤的治疗而言,目前临床被批准用于动脉瘤辅助栓塞治疗的支架包括neuroform支架、enterprise支架、leo支架、 solitaire支架和即将在国内上市的lvis和lvis junior支架。每一种新支架的研发都有其创新点,和其他支架比较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就支架的设计而言,neuroform支架属开环设计,其他支架均为闭环设计,enterprise支架和solitaire是激光雕刻,而leo支架和 lvis支架是编织支架。开环设计支架网丝可能会突入动脉瘤内或载瘤动脉,造成其余血管壁贴合不良;而闭环设计支架在轻度弯曲的血管中贴壁良好,但在严重迂曲的血管中存在“打折”(kink)的现象,也会造成与管壁贴合不良,并且无法对动脉瘤瘤颈提供很好的保护。连续编织的支架还有另一个缺点,即具有较高的短缩率,在选择支架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支架的工作长度和有效长度。因此,支架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载瘤动脉的形态学。
网友: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大型动脉瘤后复发,如何处理
刘建民:尽管使用支架治疗能够降低复发率并改善长期预后,但对于瘤颈特别宽的大型或者巨大型动脉瘤,单一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往往还有较高的复发率,只有提高瘤颈的金属覆盖率才能明显的改变血流动力学,避免复发的概率。对于支架治疗术后复发的病例,可以采取再次栓塞治疗;但必须强调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必要性,除了在瘤体内尽可能填塞弹簧圈外,在载瘤血管内植入新的支架,以期根本性的改变血流是治疗的目标。血流导向装置或者密网孔支架可能是大型动脉瘤治疗后复发再治疗的较好选择。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