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骨科 > 脊柱肿瘤 > 脊柱肿瘤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分类是什么?

脊柱肿瘤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分类是什么?

时间: 2013-06-06 16:49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脊柱肿瘤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分类是什么?

  王以朋:【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脊柱良性肿瘤一般发展较慢,病期较长,患者年轻,除疼痛及压迫神经症状外,多无全身症状,X线片和CT可提供诊断帮助,血沉正常。脊柱恶性肿瘤则发展较快,病期较短,较快出现神经受压症状,X线片、CT、MRI呈现破坏性骨病变,多为单一病变,多发骨髓瘤,可为多发病变并应做骨髓像检查,血沉可增快。脊柱转移瘤虽然也呈现骨破坏性病变,但半数以上患者的脊柱转移病变为多发,全身检查多数可发现原发病灶,或有原发灶手术之历史。

  分型分期

  脊柱肿瘤可分为三类,即原发良性骨肿瘤、原发恶性骨肿瘤和转移瘤。原发良性骨肿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大致相等或恶性者较多,美国 Mayo医院统计,发生在脊柱和骶骨的良性原发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5.9%(57/956),而脊柱原发恶性骨肿瘤则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19.5% (186/9536),我国刘子军等报道,发生于脊柱良性骨肿瘤占全身良性骨肿瘤的4%,恶性骨肿瘤占全身恶性骨肿瘤的9.31%,恶性肿瘤均多于良性者,随着人寿命的延长及检查手段的进展,转移瘤的发生及检出有增加之趋势,转移瘤的数量已超过了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因此总的来说发生于脊柱的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1.原发良性肿瘤

  主要有骨样骨病(osteoidosteoma),成骨细胞瘤(osteoblastoma),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smacl bone cyst),血管瘤(hemangioma),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和良性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等。

  (1)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男多于女,二者均系成骨性质,发病部位以腰椎和胸椎最多,其次为颈椎和骶椎,约有1/2病变在椎弓或椎板,1/5发生在小关节,还可发生在横突,其生长造成脊柱不平衡,发生脊柱畸形,脊柱侧弯,有时局部可触及肿物,症状主要为疼痛,突然发病,或慢性发病,服阿司匹林可能缓解疼痛,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者不少。

  X线片肿瘤呈卵圆形或圆形病灶,中央骨质松,比较透明,周围骨质硬密度增加,直径1~2cm。CT检查有助于确定肿瘤所在脊椎的部位,有助于手术计划。

  治疗为局部切除,发生在脊椎附件者可以整个切除,发生在椎体者则行病灶内去除。切除彻底可免复发,术后脊柱畸形可逐渐改善,Ozaki等 (2002)报道9 例骨样骨瘤和13例成骨细胞瘤。病变在颈椎2例,胸椎6例,腰椎10例,骶椎2例,从疼痛开始至手术切除时间8.6周者10例,16.6周者12例,17 例有脊柱侧弯,2例骨样骨瘤,9例成骨细胞有压迫神经症状,术后16例脊柱侧弯有改善,2例骨样骨瘤切除不彻底而复发,2次切除。

  (2)脊椎血管瘤 中年人发病者较多,亦见于青年人,大多在胸椎椎体,颈及腰椎者较少,亦有累及整个脊椎者,包括椎体、关节突、椎弓根、椎板及棘突,主要症状为疼痛,少数人无痛,病椎棘突常压痛及叩击痛。X线片可见椎体中有竖状条纹,栅栏状,CT显示为“骨柱”(spike of bone)椎体呈正常大小且无膨胀,椎弓棘突病变则密度减低,MRI 胸2为高信号,胸1也为高信号(因有水与脂肪)。除疼痛外,可以压迫脊髓。

  治疗,仅有疼痛者可进行放射治疗,3000~4000Gy,效果较好。对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可进行减压,但术中出血甚多。缓解脊髓受压症状,主要依靠放射治疗。椎体切除手术较大,并不是优选治疗,近几年经皮椎体成形对脊柱血管瘤应是优选,可较快止痛,术后进行放疗,放疗效果较满意。

  (3)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常见于胸椎,症状为渐进性疼痛,病椎棘突压痛和叩痛。X线平片可见椎体内有溶骨样腔状改变或椎体已受压成扁平椎 (vertebral plane)。除疼痛外还可出现压迫神经症状。诊断应行活检或穿刺活检,对儿童病变应行支具保护,以防发生脊椎后凸。低剂量放疗有效,本病有自限性,椎体高度可恢复50%以上,对有压迫神经症状者手术切除椎骨亦是可选择的方法。

  (4)骨巨细胞瘤 主要破坏椎体,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但复发率较高。

  (5)其他 如骨软骨瘤,多长在椎弓部,可手术切除,脊柱纤维结构不良,本节不详述。

相关标签
脊柱肿瘤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