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脊髓损伤瘫痪病人泌尿系感染如何预防与护理 ?
于峥嵘:截瘫初期的病人,膀胱多处于一种感觉、运动完全消失的状态,膀胱积存尿液不能排出。膀胱过度膨胀时,肌纤维可能因过度拉长而断裂,支配肌肉的神经末梢也断裂,这样就难以恢复肌肉的收缩力,影响膀胱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泌尿系的早期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理想的自动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
泌尿系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因插尿管带进异物而引起感染;引流瓶或引流管中尿液反流入膀胱;尿液引流不畅,膀胱中积存残余尿等。因此,应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
1. 留置导尿管用夹子夹住,定时开放排尿,白天可每3~4小时开放尿管一次,夜间每6小时一次,直至膀胱功能恢复或形成自动反射性膀胱。
2. 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留置导尿管应从大腿下面引出,切不可使导尿管从上面跨过大腿,以免引起尿液反流而造成感染。
3. 床头抬高20~30厘米,防止尿液逆流,定时翻身,防止尿液沉淀形成结石。
4. 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3000~5000毫升,达到生理性冲洗。
5. 留置导尿管应每两周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应注意用适当的挤压方法训练反射性排尿,换管前应尽量排空尿液,以便拔管后尿道可休息4~6小时再行插管。
6. 尿失禁者或病人有反射性膀胱形成,但小便时间又不能自己掌握,要把便壶 放在接尿部位,给病人固定小便器,随时倒便器,会阴部也要保持清洁无味。
可用0.2%呋喃西林溶液、3%的硼酸或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改变尿的酸碱度,可遏制细菌生长。
主持人:脊髓损伤瘫痪病人的药物治疗与康复锻炼是什么?
于峥嵘: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早期,除手术治疗外,及时使用激素、脱水药,有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其中,在脊髓损伤8小时以能,积极使用神经节苷酯是有肯定效果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外骨科医生及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在急性期使用神经节苷酯、维生素B12(甲钴胺、腺苷钴胺)、神经妥乐平、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有一定效果。
脊髓损伤病人通过脊髓减压手术后,部分病人的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到一定的水平。在此期间,继续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由于使用长期使用激素有很多并发症,所以在脊髓损伤的慢性期一般是不主张使用激素的;前述的神经营养药物,在脊髓功能恢复期还可以有一定作用,也可以继续使用一段时间。
对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其效果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减压手术是否彻底,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是没有效果的。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
康复是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病人在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功能能够尽快地、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剩余的肢体功能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生活依赖;同时进行职业康复训练,使其能够恢复某种职业工作的能力,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心理康复与训练能够使病人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新的生活的挑战,职业康复训练的成功训练,有助于恢复和建立病人的自信心和社会成就感。
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病人、家庭、康复师的共同协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康复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锻炼是促使脊髓损伤病人进一步恢复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通过肌肉与关节的主动与被动活动训练,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脊髓损伤病人,如肢体失去主动活动功能,其关节长期不活动,即会发生关节僵直,同时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关节畸形。为防止畸形,首先应帮助病人充分调动有活动功能的肌肉。如下肢瘫痪的病人,应要求病人主动地刻苦锻炼上肢肌肉;下肢部分瘫痪的病人,让存在功能的肌肉得到充分的主动锻炼,使其尽量减少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不能主动活动的关节,则需护理人员帮助被动活动,以防畸形的发生。防止足下垂,两下肢可用软枕垫起,保持肢体功能位,足背屈90度。也可将足部用带子牵拉,让膝关节保持屈曲10~15度的功能位置。每日活动关节,如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按摩肌肉,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左右,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让病人充分认识靠自己刻苦锻炼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
另外,按摩、水疗、理疗、辅助器械训练、针灸等措施,也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