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义: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欢迎您!您看我们有关脊髓损伤以后的康复问题已经连续讲了三讲了,在前两讲当中我们是围绕着康复的一些理念来给听众朋友们做介绍,我也注意到在前两讲的时候,有很多并发症的问题是听众朋友很关心的,所以今天请您就并发症的问题来给听众朋友讲一讲。说到脊髓损伤,它一般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呢?先罗列一下可以吗?
刘宪义:好的,一般脊髓损伤之后,损伤的平面,神经功能平面以下的功能大部分都会损失了,看它的损伤程度是不是厉害,一般会常见的有几个,第一就是,最令患者关注的就是大小便排泄的自我控制功能,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大小便应该是能自我控制的,脊髓损伤以后自我控制的功能就损失了,会出现大小便失禁,下一个就是因为我们皮肤的感觉损失了,就容易出现压疮,压疮如果严重的话,就会损失很多蛋白质,另外一个比较常见,大概有50-60%的人都会出现,特别是比较高平面的,高位胸部或者颈椎的,都会发生一些肌肉的痉挛,肌张力会特别高,会产生疼痛等等问题,如果是颈椎损伤的话,也会影响到心血管或者肺功能的一些改变,也可能会令到一些身体的改变,比如说脊髓损伤高瘫的病人,他平常需要的热量就比较少了,大家不知道,如果他照样吃这么多东西,少活动的活,体重会很快增加,比如说早期一个脊髓损伤,一个颈5、6的病人,早期的几个月,他需要的热量减少了50%多,是我们需要的一半,如果照样家人喂很多东西给他吃的话,一两个月之内体重增加会很厉害,会更加增加了他训练的困难了,还有一个比较少的人留意到,比较严重的,如果是胸6脊椎以上损伤的人,很有可能发生一个叫做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自主神经是什么呢,是在脊柱外面的另外一个神经系统,是控制我们平常的心跳、呼吸、出汗、温度,或者是膀胱、直肠的反应的,过度敏感的话会比较严重。 主持人:李教授,其实您的话已经概括了脊髓损伤后比较常见的一些并发症,我注意到它包含的内容很广,从心血管、肺到大、小便等等,从局部的膀胱、直肠,到全身的疼痛,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很多内容,那么得了并发症以后怎么办,我们能不能预防并发症,这其实应该是我们今天节目的重点。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吧,您看已经有听众朋友通过热线把问题带进来了。今天第一个打进电话来的是一位姓杨的听众,我觉得他问的问题非常好,他说他家里有老人因为脊柱损伤长期卧床,因为很多的脊柱损伤病人都是长期卧床的,医生告诉他们一定要注意防止褥疮,我们都知道,长期的卧床,如果你不经常的翻身、运动,就会产生褥疮,他问,如果发生了褥疮,是不是非常难治。 李院长:这个问题很好,实际上,脊髓损伤要卧床这个概念是不对的,脊髓损伤比如说损伤了最高的可以生存的,比如颈4,他的四肢的功能完全都没有了,只能动到一部分肩、颈部的一些动作,这样的人还是不应该是长期卧床的,还是有办法可以让他坐起来,有一个高背的轮椅令到他能离开这个床,所以长期卧床这个概念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长期卧床也好,长期坐也好,因为他自己没有了感觉,或者,即使只是年老的话,不是脊髓损伤,他自己动不到,同一个地方压力超过6个小时之后,皮下的毛细血管就会损坏了,损坏之后这些毛细血管供应的那些组织就会坏了,就变为一个压疮了。是不是有压疮,怎么知道呢?在家里的听众可以简单地去评估一下,了解一下,第一,如果这个卧床的患者不会自己转身的话,那你应该每四个小时,或者更加少的间隔时间帮他转一转位置,不要让他连续性的保持一个位置,转位置的时候,要看一看,如果平常是平卧的,转到侧身的时候,要看看他背后比较明显的地方有没有紫色、红色的皮肤颜色变化,这些皮肤颜色变化如果在过了6个小时之后都没有褪掉,表示这就已经是第一期的压疮了,所以如果你这么早就可以发觉的话,处理就比较简单,就是要尽量避免这个位置有压力,大概几天后或者一个星期就可以褪了,如果第一期没有留意到继续下去,到第二期,皮肤就100%的损坏了,皮肤就会烂,见到皮下脂肪的话,就变成一个伤口了,处理就比较麻烦了,时间也比较长,面对这样的问题,要预防不要让它更加加深下去建议不要随便买一些药物搽上去,只要每天用盐水把它洗干净,主要是需要干净,不要搽任何的东西,跟着用一个消了毒的纱布把它包好,伤口周围也一定要擦干净,如果这个患者是脊髓损伤,他没有感觉的话,他是不会痛的。如果这个患者不是脊髓损伤,只是因为年老的问题,行动不方便,造成这个压疮,他就会痛,所以就要比较小心一点。 主持人:把您的有关褥疮的这番话总结一下,我觉得至少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您首先告诉我们一个总的态度,就是不管是老年人还是脊柱损伤的患者,长期卧床都是不对的,即使是你只能活动一下颈部建议也是坐坐高背轮椅等等,千万不要长期卧床。这是一个总的概念。第二个您是告诉我们,压疮或者一些听众叫做褥疮,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同一点的压力大于两个小时以后,血管就供应就跟不上了。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