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阳、高病毒载量更容易发展到肝硬化
主持人:延缓乙肝病人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延长生存期,乙肝抗病毒治疗值得做下去,而且是非常显著的,包括您说的肝穿刺显示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有明显改善。
很多网友非常关注,有没有一些因素能够使乙肝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哪些患者更容易发展到肝硬化?
巫善明:根据临床观察和总结,一个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特别是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以后,促使它发展到肝硬化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患者本身的原因。比如大量酗酒,肝功能已经不好,喝酒容易加重肝脏损害发展到肝硬化;过度疲劳,有的年轻人休息时间不足,特别晚上睡的很晚,可使 免疫功能下降,各种疾病都会出来;还有些人认为得了肝炎很可怕,到处听广告宣传,服用很多所谓的补品,乱吃一些药物,其实药物都要通过肝脏代谢,不少会造 成药物性的肝损害,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有些患者思想包袱太重,一直在休息不动,过多增加营养等都可能引起脂肪肝,增加治疗难度。这些都是患者方面 的原因。
第二,与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数量及病毒基因分型有关。如果病人的乙肝病毒量很高,达到108以上,说明病毒大量复制,另外就是 大三阳e抗原滴度很高。由于乙肝病毒载量或者e抗原滴度持续升高,代表乙肝病毒的活动很活跃,更容易发展到肝硬化。同时,现在可以检测乙肝的基因型,共分 为九个型,国内大部分是基因C型和B型,往往基因C型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机会要比基因B型的高。还有,发生乙肝后再合并感染丙肝病毒,也容易发展到肝硬 化。
另外,得了病以后有没有及时或规范治疗,也是值得重视的。指南中写得很清楚,病人只要具备抗病毒治疗的条件和指征,就应该马上进行治疗,有些患者发现了以后只吃一些保肝药物,这样会延误病情,也比较容易发展到肝硬化。
优化治疗让更多乙肝患者实现"双达标"
主持人:从巫教授的介绍可以看出三个方面,一方面患者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和自身的因素有关,需要自己改善,比如戒烟、戒酒、放松心情。第二,治疗一定要规范,找一些正规医院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病毒数量比较高、大三阳是发展到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面提到,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炎症的反应和肝纤维化的进程,现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很多种,这些药物各自有没有一些优势,在阻止疾病进展方面。
巫善明:国内目前上市的有四种核苷类药物,最早的是拉米夫定,接下来就是阿德福韦,再以后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现在看起来,对病毒遏制效果比较快速的是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遏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比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好一点。因为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治疗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病毒的耐药变异,所以我们希望药物能够高效、快速的遏制乙肝病毒,有利于减少耐药的发生。
另外要强调乙肝的优化治疗,什么叫优化治疗?首先在治疗初,我们选择的病人的转氨酶要高,至少比正常值的上限要高两倍以上,如果到5-10倍效果更好, 这代表患者的免疫功能好。第二,希望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不是非常高建议在10的7、8次方以下,如果在9次方以上效果可能不是那么好。另外如果肝穿刺检 查,病人的炎症活动高反而效果好,不管用哪种核苷类药物或者干扰素治疗,这是大家的共识,医生要正确掌握指症。
另外治疗过程中要进行预测,了解病人的效果到底好还是不好,现在发现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在治疗24周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通过24周时检测病毒下降的情况判断最终的效果好不好,耐药发生的几率怎么样,现在已经形成了核苷类药物的治疗路线图。
据此,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24周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比如使用替比夫定治疗,如果病人在24周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继续治疗下去效果会非常好,如果24周病毒基本上没有改变或者下降不到2个LOG,这时候病人要加上别的抗病毒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这就叫优化治疗。
最近新版乙肝指南中特别提到优化治疗问题。对预测治疗有效无效,一个是治疗前选择病人的时机要掌握好,还有治疗以后的应答情况怎么样,特别是 24周看乙肝病毒DNA的检测情况,哪些病人效果好继续治疗,哪些病人要联合治疗,还有哪些病人需要坚持治疗加强监测,都可以分出来。
主持人:24周如果病毒检测不到,最终的疗效如何判断?
巫善明:以 替比夫定为例,如果患者在24周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治疗到两年的时候,e抗原阳性的病人大概有87%—89% 乙肝病毒DNA依然检测不到,并且将近50%的病人会发生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e抗原血清学转换非常重要,代表病情稳定的重要标志。还有80%的患者转氨 酶正常,耐药发生率大概在2%。所以24周的监测点,不管是对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的慢乙肝,都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