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 心血管科 > 高血压 > 高血压常见症状

高血压常见症状

时间: 2013-09-13 15:55  来源: 求医网   编辑:

  主持人:可能刚患了高血压没有太多的症状。

  王文:高血压虽然说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但是血压要控制不好的话,即使年轻的也有可能突然脑血管破裂出现脑出血,今天上午我们举行这个高血压日活动进行咨询,其中有一个39岁的患者是高血压脑出血成为半身不遂,后来由于控制好了,生活也还是可以的。所以尽管高血压是一个慢性的心血管综合症,但是也一定要把高血压控制好,如果控制不好即使年轻的时候也有脑出血的可能性,当然年龄大了出现的危害会更大一些。

  主持人:刚刚两位谈到了为什么今年会选择“家庭自测血压”这个主题,更多的可能是大众对高血压有一个监测和认识,现在自测血压在国内的情况是怎样的,有多少人会自己去做?

  陈伟伟:说到现在国内的情况,我们去年做过一个调查,在北京职业劳动力人群里面,功能社区人群里面,大概现在开展家庭自测血压比例达到30%,当然北京的情况会比较好。

  我们国家的高血压大部分是农民,农民这方面的意识,包括经济实力、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开展高血压自测真的还是很少。

  主持人:国外是不是要好一些?

  王文:国外要好一些,欧美国家调查病人的自测血压率会达到50%以上,许多国家会达到75%以上,一个是对高血压防治认识比我们要高一些了,再一个经济条件可能要稍微好一些。

  主持人:很多网友也提到,家庭自测血压怎么样保证准确性呢?

  陈伟伟:首先就是测量的仪器,你测量血压的仪器是要准确的,早年用的比较多的是水银柱血压计,这种血压计一个人测不了是一个问题,另外水银血压计的测量是有讲究的,听诊等技术要求比较高,普通大众比较难掌握。

  另外,现在突出的是水银的污染问题,看来现在越来越趋向于逐渐把水银柱血压计退出市场,尤其是家庭自测血压,而电子血压计操作上更简便,更适合于大众。

  但是电子血压计有良莠不齐的问题,符合质量标准的,尤其是通过认证的血压计我们是推荐使用的,尤其是上臂式的,而不是腕式或者手指测量血压,我们推荐使用上臂式血压计,这种血压计开展家庭自测是很适合的。另外操作方面,一定要选择安静休息的时候测量,而不是匆匆忙忙或者抽烟喝着浓茶时测量血压,我们测量血压是测量休息状态下的血压,而不是激动时,不是兴奋的时候量血压,这时测量的可能是症状性高血压,不是一个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血压。这点很多人没有认识到。

  主持人:有的网友评论,比如在家里电子血压计测量的数值跟在医院测的有一定的差距,这个怎么理解?

  王文:这有一个对血压的认识,高血压的人和不是高血压的人,血压都会有一个波动,一般凌晨和上午会高,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低,总会有一个波动,这是自然的现象。另外大量的资料证实,去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比在家庭测量血压高5个毫米汞柱,比如诊断高血压,140/90以上是高血压,但是家里的自量血压是135/85,就相当于诊室的140/90了,所以家里测的血压低一些。

  主持人:好像很多网友就觉得电子血压计不太准,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

  王文:电子血压计市场上确实是良莠不齐,有质量好的,有质量不好的,有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有没有经过认证的,所以我们这次提倡使用哪些电子血压计,就是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合格的电子血压计。哪些是认证的呢?一个是英国高血压协会,第二个是欧洲高血压协会标准,第三个是美国仪器协会标准,有这三个国际标准认证的电子血压计那应该就是合格的,但是现在国内高血压联盟和北京高血压协会也准备做这方面的认证工作。

  主持人:自测血压是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在家里自己监测血压,还是说有些必须去医院测量?

  陈伟伟:应该说开展家庭自测血压绝大多数人都是适宜的,只有少数人我们不建议推荐,比如他心理压力比较大的,血压波动频繁的、随意自我更换药物的人。本身一个人的血压是波动的,他在家里频繁的监测,有时候血压高低变化,他就盲目停药、换药,这种病人我不建议自测血压,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

  王文:主要是焦虑的人群,过分重视自己血压的变化,增加了5个毫米,从130增加到135就特别担心,而且陈主任刚刚讲过的自己随意变药,这种人就不建议自测血压,其他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适宜自测血压,尤其是高血压治疗不稳定的,还有的可能是比较顽固的,治疗了两三种药血压控制不好,还有比方评价高血压疗效好不好,都可以自测。

  陈伟伟:还有一些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这些人开展家庭自测血压意义特别重大。

相关标签
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

在线提问

最少可输入50个汉字
分享赢大奖:
新浪微博(企业版) QQ微博

值班医生 MORE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