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对夫妻住在一起有正常性生活,没有采取避孕措施,一年以上未怀孕就可以诊断是不育,不孕是从来没有怀过孩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必要把这个分的很细。经常有一些朋友说我希望生育,6个月还没有怀上孩子,看一看有什么毛病。其实不是每个周期都可以怀孕的,性生活的质量好不好,同房的时期对不对,胚胎种植在子宫里是否成活等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结果,一般一年以上大概有80%的夫妻能够怀孕。真正有受孕困难的就是10-15%。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一个一年以上的期限,对于一些想要孩子的夫妇来说一定要知道,如果短时间之内没有怀孕也不用着急。
造成不孕不育有很多的因素,从生理方面来说,正常的性生活以后精子在阴道里半个小时才可以动,这个时候最有利于精子进入子宫,精子主动的穿过宫颈,,再流动到输卵管里,如果女方这时是排卵期,所排卵子被输卵管抓住处于输卵管的一个宽松部位静候精子的到来,精子卵子相遇结合后再从输卵管移到宫腔,种子散在表面,受精卵自己能够扎根,再慢慢发育成一个孩子。这几个步骤都可能出现问题,首先可能男方的精子不好,精子遇到卵子前要经过漫长的运动,不亚于一个万里长征,如果精子活力不强或者数量不够就可能无法受孕。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毫升精液里有两千万的精子为正常。一次的受精量是3到5毫升,A级要达到25%。所以对于不孕来说,常规是先查男方的精液,如果男方精子有问题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第二宫颈可能也会有问题,比如说很多的妇女都有宫颈糜烂,非常强壮的精子可以进去,弱一点可能就进不去了。即使在排卵期也会有非常多的其他细胞影响精子穿透。再者是女方的排卵好不好,输卵管是不是正常,受精的能力(就是精子和卵子能不能结合)怎么样,受精卵能不能移回到宫腔(如果发生了障碍可能就会发生宫外孕,有可能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回到宫腔能不能植入内膜,虽然怀孕了,但是没有抓住很快就会流产,所以有的时候月经稍微过一两天又来了。受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某一个环节有异常情况就不能怀孕,所以受孕不能达到100%。这也可以限制一些有问题的孩子生出来,否则我们这个社会会有非常多的畸形儿。即便如此也还有4%的畸形儿生出来。
对于女性,做人流的次数多了,或者是做的时候医生刮的比较深(因为这是一个盲刮,只是凭医生的感觉去做,有的时候子宫内膜会受伤),子宫内膜很薄了,就像土壤不肥沃一样,很容易流产。人流除了对子宫影响以外,还会引起一些感染,引起输卵管阻塞,经常有的妇女做过一次就不怀孕了。所以呼吁大家如果你不要孩子就一定要采取避孕措施。现在的避孕方法很多很方便,而且不会影响夫妻生活的质量。对于不想要孩子的家庭,丈夫应该主动采取避孕措施,妻子也可以用口服避孕药。目前的口服避孕药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效果很好,价格也不是很贵,也可以很方便的买到,总比做一次人流伤害要小得多。
生育比较晚,也可能导致不孕不育。一个女人一生携带的卵子是一定的,当她还是胚胎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虽然一般是500多万个,但在出生的时候只有300万了。正常的月经都有一个正常的排卵,一批卵子受激素刺激发育,但最后只有一个优势卵子发育成熟,这也是竞争上岗,其他的卵子就萎缩和调令掉了。到了35岁以上这些好的卵子就已经用掉了,所以35岁以上的妊娠率就会下降,流产率会增加,畸形率也会增高。到了40岁以后受孕率大概是5%-10%。国内的母婴法有一个规定:35岁以上怀孕一定要做染色体检查,就是为了预防痴呆儿孩子的出生。现在很多人在30岁以前因为工作很忙就不想要孩子,到了35、6岁打算要又怀不上,而一检查两方面还都没有问题,很苦恼。那么女人怀孕的较好孕龄是30岁左右。
还有一种是精神因素所致的不孕,这个可以占到50%。这种人都是渴望要孩子的心理比较重,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而抱个孩子后就怀孕了。这是典型的精神作用。
不育患者到医院要做三个步骤的检查,首先男方要查精子,经常有人说我几年前查过,但一定要查一查,现在男性的压力很大,会逐渐影响精子的质量;第二女方要测体温,就是睡6-8个小时以后不说话,测口温,每天都有一个点,一个月就连成一个曲线。医生根据这条曲线判断你这个月是不是有排卵。第三是检查输卵管,输卵管的因素很重要,它是精子和卵子见面的通道。这是三个最基本的检查,一定要做。查精子和测体温没有什么创伤,输卵管检查是有创检查,可能是输卵管通液和通气,或通过腹腔镜进行观察,每个方式不一样,创伤也不一样,具体做哪一种取决于具体的情况。
对男方精子活动力低或数量比较少的现在一般是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是中药。但如果根本没有精子产生就不是中药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是输卵管阻塞,可以做疏通。大概80%以上的不孕不育通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怀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