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宝宝便秘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陈永辉:孩子便秘和成人不一样,病因很单纯,成人有情绪的一些因素,孩子就是单纯的吃和习惯的问题。
最主要原因是饮食喂养不当,包括喂得少,胃的承受量小。孩子吃得少,喝得少,吸收食物残渣少,吸收慢,就会出现这种便秘,这是一种情况。再一个有的孩子吃得比较多,但是他膳食结构不平衡,过于精细,有的孩子肉吃得相对过多,肉吃多了,蛋白质、脂肪就含得多,热量高。蔬菜、水果吃得少,膳食纤维含量少,就容易便秘。
陈永辉
第二个原因就是不良的排便习惯,排便也是要集中精力的。有些孩子边排便边玩、边看电视,注意力不集中,对他排便是不利的。良好的排便习惯还包括定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排便。环境改变对孩子的排便习惯也是有影响的,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就便秘了,一定要及时调整。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便秘是功能性的,对新生儿出现的便秘,或者一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通过检查很容易排除的。
主持人:便秘对宝宝有哪些危害?
陈永辉:一、大便长期不解,容易引起腹胀腹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肾脏发育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导致孩子发育不良。二、大便太干了很容易出现肛裂,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痔疮,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
主持人:便秘跟换奶粉有没有关系?
陈永辉:很多家长会把孩子便秘归咎为换奶粉,会问我哪种奶粉好一些?哪种奶粉不能吃?我说奶粉问题倒不是主要的,和便秘的关系也不是很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是喂母乳,还是喂配方奶,都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喂了奶粉以后家长要给孩子多喂点水。有的孩子不肯喝白水,可以想一些办法,如在水里加果汁,既可以改变一下口感,又可以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有些果汁中含有膳食纤维)。如此调整喂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便秘。
主持人:如何根据宝宝大便的频率和性状来判断是否便秘?
陈永辉:如果宝宝每周大便小于等于两次,或超过三天不解大便就容易形成便秘。从大便性状来讲,有的孩子天天解,但是大便的性状是球状的、羊粪状的,也是便秘。
主持人:便秘是不是都是由上火引起的?
陈永辉:不是的。我曾经在媒体上多次强调,便秘并不全是上火导致的。判断孩子是不是上火其实很简单。把舌头伸出来,看看舌苔。95%以上的孩子都有淡淡的一层舌苔,这是正常的。如果舌体(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舌质)很红,舌苔又厚又黄,肯定是上火。
中医讲究辨型,便秘可以分很多症型。最常见的就是脾湿,由脾胃不合造成的。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便秘是阴虚,其实临床上很少见到孩子便秘是阴虚导致的,成人比较多,这就是孩子和成人的区别。如果一遇到孩子便秘都用滋阴的药去治,当时会有一些效果,但是时间长了就没什么用了,而且对孩子身体不利。
主持人:家长如何护理便秘宝宝?
陈永辉:一般新生儿出现便秘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大一些的宝宝主要就是从病因上来解决,刚才谈到了孩子便秘的病因就是喂养不当和排便习惯不好。那么家长就从这两方面来着手。饮食习惯方面,按照常规的喂养方式来喂养。家长除了要观察孩子的大便情况,还要注意看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好不好?他的食欲怎么样?有没有呕吐的情况?有没有发烧?是否正常放屁?如果这几个方面都很正常,那就不用担心。对于小于三个月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大夫不建议吃药调理,主要从饮食上改变就行了。超过四个月的宝宝慢慢通过添加辅食情况就会慢慢改变。
饮食按照常规喂养就可以了,尽量多喝水。如果不肯喝,水里面可以加点果汁。小于三个月的宝宝一般主张多喂苹果汁、橘子汁,再大一点的宝宝可以慢慢地添加菜汁、菜泥。
注意饮食习惯调整的同时,还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集中精力排便。
只要注意这两个方面,便秘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主持人:便秘的宝宝可以常用开塞露或肥皂条吗?
陈永辉:开塞露或肥皂条是可以用的,但是不要经常用,只能偶尔用一次。我一般主张超过五天不解大便就用,短时间的便秘别用。
有的家长甚至天天给孩子用开塞露或肥皂条,这是很不提倡的。因为孩子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了这些药以后,很容易出现腹泻,便秘腹泻老是交替出现,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另一方面,经常使用开塞露或肥皂条会使宝宝的肠壁神经细胞应激性降低,久而久之,对排便就没那么敏感了,形成依赖。
我一直强调这两个方面,一个不要轻易去用药,另外不要老用开塞露这类泻药,应该通过饮食调理。虽然饮食调理比较慢,想完全把这个功能调整过来可能得三个星期左右,但是这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害处,家长不要太过着急。
主持人:中医方面如何治疗宝宝便秘?
陈永辉:中医方面只要辩证准确,用中药调理,效果还是挺好的。调理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和排便习惯的纠正。中医推拿也可以治疗宝宝便秘。家长可以配合着给宝宝揉肚子,或者做做捏脊,都是比较有效的。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5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2994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